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陳宇嘉老師課程田野實習



陳宇嘉老師開設之「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相關田野實習、調查紀錄、田野筆記等資料,請參見左側「課程相關」之「課程論壇」連結。

實習地點計有:
1.台東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台東縣外籍配偶交流協會
2.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社服室
3.宜蘭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賴淑娟老師課程田野實習



賴淑娟老師開設之「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相關田野實習、調查討論、田野筆記等資料,請參見左側「課程相關」之「課程論壇」連結。
實習地點計有:
1. 豐田五味屋
2. 台北移工大遊行:「還沒有休假」
3.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4. 阿娥小吃店
5. 豐山村識字班
6. 博愛全人發展協會台東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鹿野鄉社區健康促進會

系列演講(三):一同苦行,我也是台灣人


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學發展計畫系列演講(三)

講題:一同苦行,我也是台灣人

講者:洪仲志、森以恩(台灣+印尼夫妻,具多年跨文化社會服務工作經驗,並執行多項新移民服務計畫)

時間:2009年12月26日 下午2-5點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講綱: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09年台灣地區已完成結婚登記的103,153對新人中,有7,871名外籍配偶(不含中國籍與港澳人士)。每一百人中,有七名外籍配偶與台灣人結褵。此外,台灣目前擁有非本國籍之配偶人數約43萬人,其中143,894為非中國籍之外籍配偶,又以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地為多。

  相較於因婚姻關係拘留或取得台灣身分的外籍配偶,目前在台工作的外籍勞工347,618人是到台灣尋夢的一群,他們分別在個人/社會服務業(約十七萬人)以及製造業(約十六萬人)工作的居多。

  這一群與我們國籍不同,卻一同生活的外籍友人,到底是怎樣看待這片土地與環境,又是怎樣看待自己與台灣的連結?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怎樣?政府的統計數據又有什麼涵意呢?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1955:用聲音打造對外移工的友善環境」演講紀錄



演講者:陳建州經理
講題:「1955」-用聲音打造對外移工的友善環境
時間:2009年12月12日(六)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一、背景說明:職訓局為服務

1.以往都用移工,從未用外籍勞工,是法令用外籍勞工。
2.專線號碼:因雙手打開,用容易記憶的,所以就用1955。
3.1955宣傳單有標示出特色:雙語服務、法律服務、受理申訴與保護安置等。
4.以專線提供四種語言:印尼、越南、英文(為菲律賓外籍移工)、泰語。英文督導須懂兩種語言:英文及Tagalo(當地語言)。
5.人員招募:督導
5.1.大學畢業,社會心理相關科系。
5.2.具備管理經驗。
6.常來應徵的外籍配偶,因需具備1、2條件,所以不易招募。
7.訓練:
7.1一個月訓練:聲音、語調。
 7.2對勞工局人員訓練,固定開聯繫會報。
8.營運:call center的服務。
9.1955宣導
9.1好記。
9.2電視、廣播。
9.3人際傳播的網絡。
9.4媒體工具的宰制。
10.目標訴求群:
10.1外勞,20-35歲,通常以少報多,可能外勞證件上標示的年齡並非是真的,較多情況為年紀小虛報成年紀大。
10.2雇主。
11.創意概念:不分彼此的彼此,是不分外勞、雇主,雙重意義。
12.用名人代言:nobady。
13.1955的55符號是電話轉盤。
14.1955宣傳海報,將視覺與服務結合,在印尼、越南等的四方報都有登。
15.各班工作時間分配,重疊時間是為了交接,call center在台北,工作人員有些在桃園。
16.文化符碼:例如:美國人與歐洲人對吃飯是不同的,美國人講求快速;歐洲人講求氣氛,所以吃飯是享受。
17.服務項目中諮詢服務:最多的是稅以及轉換雇主的問題。
18.服務項目中申訴服務:1955負責開案,而後續的處遇由勞工局協助處理。
19. 1955即使在非上班時間也有接聽服務,例如:假日、夜間,早上再派案到勞工局。
20.基於族群的尊重,用「移民勞工」取代「外勞」一詞較合適。
21.目前量最多的是:⑴稅務稅率仲介;⑵轉換雇主。台灣人請外勞除了人力需求外,某種程度是⑴員外文化的行為在作祟,台灣人聘僱外勞時常會有這樣的心態,所以顧主無法善待外勞;⑵不信任,擔心外勞會偷錢;⑶性騷擾,雇主對外勞之性騷擾。
22.案件記錄,電話都有錄音。
23.平均通話時間約在4-5分鐘,控制在6分鐘內。
24.服務案件目前累積服務量2萬多件。
25.追回欠款:薪資、稅款,約200人次500萬元。
26.人口販運,目前接到的有9件,養護中心疑似的比較多,管理上需要特別注意。

Q&A

Q1:話務量這麼大要怎麼篩選?
A1:每週有500通電話,有分有效和無效。

Q2:若碰到兩難問題,移工是否該有休息時間,對雇主的部分有沒有做處理?
A2:所以有很多申訴裡是要轉換雇主,外勞做的事情很多,包括許可外的工作,但很多外勞不願意去做處理,怕被遣返。我們發現他們有心理輔導需求,目前政府沒有釋放這一塊,但我們有想到要做。半夜若打到公部門沒人接聽,記錄還是要清楚,否則會有責任問題。委託單位是無解的,非營利機構可以反映政府。

Q3.轉換雇主解約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嗎?
A3:可以申訴,有一定的程序,讓勞工局處理。1955主要不是靠電視傳播,而是靠人際傳播。

Q4:有追回欠款(雇主欠外勞)的,那有些雇主借錢給外勞,但外勞跑了,也可以打1955嗎?會幫忙追回嗎?
A4:其實雇主也可以打,如果覺得外勞問題,可以開警告單給他,他收了3張之後,就要回去。

Q5:進來的移工,沒有所謂的假日嗎?
A5:家庭看護工沒有,廠工有,有規定,家庭看護工目前未享有週休二日的法律規範保障。

Q6:可以修法嗎?
A6:通常雇主不願意,所以家庭看護工不行。

Q7:有時候移工外出打工,若被拍到,雇主要被罰錢?
A7:有時候是備顧指指派的,有時候是他自己去的,這當中會有爭議,在法令上是不行的,電話進來都有錄音,所以不可能有吃案,若移工有證據的話可以申訴。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系列演講(二):「1955」:用聲音打造對外移工的友善環境

               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學發展計畫系列演講(二)

講題:「1955 」-用聲音打造對外移工的友善環境
講者:陳建州 先生(1955外籍勞工24小時保護專線專案經理)
時間:2009年12月12日(六)1300-1500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演講大綱:

台灣目前約有34萬的外籍勞工朋友,他們自遠道而來,在人地生疏的異鄉工作。為了協助他們在工作期間,所面臨的種種聘僱及勞資問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特別成立了「1955外籍勞工24小時諮詢保護專線」,來服務這群外籍勞工朋友。


為何要用『1955』?

1955』具有什麼公益特色?

新移民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1955是如何運作的?

它對外移工的人權保障與貢獻為何?

  

  看這群新移民如何「用鄉音」,自己人幫自己人,也用聲音撫慰思鄉的同胞及扮演工作弱勢的勸慰者角色。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出版規劃暨工作執行會議紀錄

時 間:2009年12月02日
地 點:計劃辦公室
與會人員:謝若蘭老師、陳宇嘉老師、賴淑娟老師、莊曉霞老師 。助理群:鄧湘漪、鍾蕎憶、潘俊元、陳聖光、賴富庭
紀 錄:鄧湘漪

討論議題:

一、第三年出版規劃

(1)參與總計劃於10/23舉辦之出版規劃工作坊討論
A. 目前現有關於新移民教科書書寫多偏向理論,與社工相關的實務探討頗為缺乏。
B. 其他大專院校參與新移民計畫之教科書書寫議題重複性過高,同時涵蓋內容較為紛雜,因此在教科書書寫方向、架構上必須有所定調。
C. 參與教師討論半年教學所累積的資料有限,且考量可以投入的時間比重等,不以研究論文寫作為書寫基礎,而以教學用工具書為出發點。

(2)出版計畫方向
A. 設定讀者群為大專院校包含大學及研究所學生,設計特定討論議題,以新移民及多元族群為兩大主軸,在既定的議題下書寫,同時規劃延伸閱讀,讓有興趣的同學可多所了解。同時,以東部(宜蘭、花蓮、台東)資源為書寫範疇,就教學、田野實習經驗整理東部新移民現況。
B. 全書十三萬字,五位參與計畫老師各負責一個主題,每一主題規劃三章,全書共十五章。
C. 老師就授課經驗整理教材。各議題包括:
莊曉霞老師:社工實務
陳宇嘉老師:方案與服務評估
謝若蘭老師:人權
賴淑娟老師:女性移民政治經濟史(基礎篇)
D. 請紀老師同時設計書寫議題及規劃三章內容

(3)主題社群發展計畫
連結東部大專院校老師,於第三年共同參與主題社群發展計畫,分享新移民教學經驗。請老師於12/15以前將欲連結之教師名單,匯整後交由湘漪進一步聯繫,同時建立網路討論群組,促進第三年主題發展社群計劃進行內容與方式之討論。

(4)後續行政
A. 2010年1月15日前再度召開出版會議確認書寫架構
B. 謝若蘭老師接洽學校與出版社討論版權事宜
C. 可參考教科書書目: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女性人權在地行動、性別的社會向度等書
D. 詢問總計劃第三年計畫書書寫細節

二、目前計畫執行進度

(1)演講安排
  賴淑娟老師課程於12/17、1/7安排演講
  陳宇嘉老師課程於12/19、12/26安排演講

(2)田野實習安排
  賴淑娟老師課程田野實習地點集中於花蓮、宜蘭、台東
  陳宇嘉老師課程田野實習地點集中於台東、宜蘭
  目前兩門課程學生田野實習均已啟動

(3)核銷事宜
本計畫為跨年度計畫,不受12/25會計室關帳之影響,請老師、同學們放心規劃田野實習出差安排。所有田野實習核銷必須同時繳交田野行程設計、田野記錄、田野筆記、照片等始得核銷。

(4)結案報告
各課程結案報告包括:
A. 授課講義、授課簡報檔、課堂紀錄、學生報告、學生報告簡報檔、田野實習行程、田野記錄、田野筆記、照片等匯整成冊。
B. 教育部課程期末評估表。
C. 學生期末田野實習報告與呈現(2010年6月報告用)
最好以影像方式呈現。請上學期結束的兩門課程先行準備,將所有電子檔交給專任助理,年度課程結束後,再行匯整。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課程田野實習初探



賴淑娟老師開設之「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於九月份起進行資源訪查,十月份起同學實地田野接觸。相關訊息與活動請參閱左側:「課程論壇」。本文主要為豐田五味屋之紀錄,進一步認識請連結左側:「NGO連結」。

-----------------------------------------------------------------→

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 田野訪談摘要

受訪者:游雅帆、鄭麗琪、楊鈞弼
帶隊老師:賴淑娟老師
訪問者:賴淑娟老師、鍾蕎憶
時間:2009年9月22日
地點: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出席人數:5人

1.豐田:豐山、豐裡、豐坪,各村有其發展協會與「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有互動,相互合作。

2.五味屋簡介
「五味屋」不只是二手雜貨舖子,而是充滿關係與人情味的地方;同時這裡是「囝仔們的店」,大人不在,孩子作主,主導社區參與的方式,從中學習的場域。這家以販賣二手物品的社區二手舖子,其建築主體為日治時期時期的風鼓斗建築,過去一直是社區中的閒置空間,與鐵路局協商取得位於豐田火車站前風鼓斗建築的無償使用權,就規劃成以社區二手商店為主體的青少年據點;並邀請東華大學的教育所顧瑜君教授帶領大學生及社區青少年規劃二手商店,從學員、小輔手到大輔手,印證孩子的學習、解決問題。透過「五味屋」以孩子為主,大人為輔,將有社區內、外的人,串起不同背景的人來「做」社區。
整體而言是一個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社區運作模式,再利用的目標是「五為」--為經營二手商店、為改造閒置空間、為設置青少年據點、為促進社區參與、為加強資源連結,五個有所為的「五為」目的。讓當地人增加知識、城鄉交流、消費習慣的改變。

3.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1)緣起是從四個家庭連結為孩子營造學習環境,關心社區議題而開始。立案(牛犁工作室→牛犁交流協會)→志工→多元就業(經濟型,例如:老人送餐-計量)→未來目標:成為基金會。
(2)社區個案是一個群組,而非一個人,例如:外配、老人。
(3)個案若開案,則會轉介出去,社區主要是做防治工作。
(4)老人送餐、綜合課程(鄉土教學)、外配課程、環保課程、親子、兩性、法律之課程,都是由當地婦女去上課。
(5)經費:公家單位(30%);協會自主收入-私部門、導覽解說、酒廠或石雕之展場、帶遊客DIY、解說(旅行社、社區參訪)等(60%)。
(6)社區現有22位專職人員;協會目標-獨立自主。
(7)多元就業(91-95年),96年停一年,98相對補助方案。
外配;安全社區(國建局);水保局規劃案400萬;社造中心-輔導性質
(8)社區為老人關懷據點之一。

4.外配工作
(1) 據點(社會處補助各據點12萬行政費)、文史館場地規劃供小朋友下課後使用,社區居民在此接小孩下課、文史館電腦教室供社區居民使用。
(2) 聯合勸募一人力。
(3) 浩然基金會-外配訪視。
(4) 社會處 (識字班、溫馨小站、據點)。
(5) 每月有外配聯繫會報,討論方案、修改。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課程田野實習開跑囉!

賴淑娟老師開設之「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及陳宇嘉老師開設之「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議題」學生田野實習已於11月開跑,相關田野行程、田野記錄、學生田野心得分享與討論等資料,請連結左側各「課程論壇」網頁瀏覽。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系列演講(一):新移民的文化鬥爭



              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學發展計畫系列演講(一)

講 題:流浪之歌、四方之聲:新移民的文化鬥爭

講 者:張 正 先生
時 間:2009年(11月26日)改為12月17日(星期四) 上午9:00~12:00
地 點:原住民民族學院A313教室

經 歷:1971年生於台北
   1996年,於台灣立報社擔任記者
   2005年,越南胡志明市人文社會大學進修越南語
   2006年,開辦台灣立報越南文版《四方報》
   2008年,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畢業

摘 要:
  2006年開始發行的台灣立報越南文版《四方報》,以越南文字為起點,以「友人」的身份出現,提供在台越南朋友們所需資訊,也提供版面讓新移民/工們以母國文字發聲,在「說出自己的心事、閱讀別人的心事」的過程中,穩定其初來乍到的不安,知道自己並不孤單。2008年4月,以相同的裡念,針對泰國族群發行泰文版《四方報》。

  迄今(2009年9月)為止,這兩份刊物,仍是全台灣唯一在台灣製作、以越/泰文為主、中文為輔的定期刊物。《四方報》除了作為新移民/工的異鄉友人之外,亦企圖作為弱勢發聲的平台,衝撞主流媒體長期對於新移民/工窺奇、刻板的報導角度;進而凝聚弱勢者的力量,發起跨界文化鬥爭,爭取新移民/工應有的權利。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計畫成果分享

本計畫成果分享。

分享內容包括本計劃第一年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一年計畫成果於中山大學發表簡報檔;97-2謝若蘭老師課程「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學生成果報告;97-2陳宇嘉老師課程「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學生成果報告簡報檔。

請連結左側課程相關:「東華大學計畫成果分享」網頁,歡迎下載參考。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98-1計畫期初會議

時間:98年9月22日
地點:計畫辦公室(原民院B206)
參與人員:謝若蘭教授、陳宇嘉教授、賴淑娟教授、莊曉霞教授;助理:鄧湘漪、鍾蕎憶、潘俊元

討論事項:
1.98-1開設課程:「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賴淑娟老師)、 「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議題」(陳宇嘉老師)
(1) 演講者
(2) 田野地
(3) 田野經費

2.TA職責:
(1)協助授課教師課堂教學
(2)協助湘漪各項行政工作、蒐集教學資訊(上課資料、課堂摘要、演講摘要、學生作業回
饋)、田野實習各項業務(參訪摘要紀錄、照片、費用核銷)
(3)課程資料上傳,計畫網站已開設各課程論壇
網址:http://multiculturalism-ndhu.blogspot.com/
(4)期末評估工作:教育部表格(總報告)、課程資訊整理(課程報告)、學生報告

3.第二年期末會議(99年6月)準備,特別是上學期便結束的課程。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98-1計畫開設課程

本學期﹝98-1﹞計畫開設課程:

1.陳宇嘉老師--「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議題」,大學部暨通識教育。
上課時間為每星期二下午2-5PM。

2.賴淑娟老師--「新移民女性與生產/再生產活動」,大學部課程。
上課時間為每星期四早上9-12AM。

歡迎大家踴躍選修。相關課程資料請參閱左側課程連結之課程論壇。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97學年聯合成果發表會暨觀摩會議


本計畫參與6/19、6/20由總計劃於中山大學舉辦之聯合成果發表會。會中由計畫主持紀駿傑教授報告本計畫第一年成果及學生發表97-2開設之兩門課程田野實習成果與心得。相關資訊請連結左側「教育部新移民與多元文化發展計畫」和本計劃兩門課程「課程論壇」。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陳宇嘉老師課程田野實習



陳宇嘉老師課程:「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5、6月學生田野實習成果,請參閱左側《課程論壇》連結,內有田野實習、訪談等各項工作紀錄。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花蓮縣東南亞美食地圖

以下資訊為外配中心楊華美社工整理。相關消息和討論請見左側連結--謝若蘭老師開設之「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花蓮縣外籍配偶服務中心實習活動


左:外配中心社工、志工大集合◎右:學生體驗南洋美食做菜樂

本計劃謝若蘭老師開設之課程6/3帶領學生至花蓮縣外配中心實習,相關討論請連結左側「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課程資料:千禧年宣言

以下資訊為本計劃謝若蘭老師開設之「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課程資料,相關延伸討論請見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千禧年宣言
第五十五屆會議
議程專案60(b)
大會決議
[未經發交主要委員會而通過(A/55/L.2)]
55/2. 聯合國千年宣言
大會
通過以下宣言:
聯合國千年宣言
一. 價值和原則
1. 我們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在新的千年開始之際,於2000年9月6日至8日聚集於聯合國紐約總部,重申我們對聯合國的信心,並重申《聯合國憲章》是創建一個更加和平、繁榮和公正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依據。
2. 我們認識到,除了我們對各自社會分別要承擔的責任外,我們還有在全球維護人的尊嚴、平等與公平原則的集體責任。因此,作為領導人,我們對世界所有人民,特別易受傷害的人,尤其是擁有未來的全球兒童,負有責任。
3. 我們重申對《聯合國憲章》各項宗旨和原則的承諾,它們已證實是永不過時的,是普遍適用的。事實上,隨著國家和人民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賴日益增加,它們的現實意義和感召能力業已加強。
4. 我們決心根據《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在全世界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我們再次申明矢志支持一切為維護各國主權平等的努力,尊重其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以和平手段並按照正義與國際法原則解決爭端,給予仍處於殖民統治和外國佔領下的人民以自決權,不干涉各國內政,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尊重所有人的平等權利,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經濟、社會、文化或人道性質的問題。
5. 我們深信,我們今天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確保全球化成為一股有利於全世界所有人民的積極力量。因為儘管全球化帶來了巨大機遇,但它所產生的惠益目前分配非常不均,各方付出的代價也不公平。我們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經濟國家為應付這一主要挑戰而面臨特殊的困難。因此,只有以我們人類共有的多樣性為基礎,通過廣泛和持續的努力創造共同的未來,才能使全球化充分做到相容並蓄,公平合理。這些努力還必須包括顧及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經濟體的需要、並由這兩者有效參與制訂和執行的全球性政策和措施。
6. 我們認為某些基本價值對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
- 自由. 人們不分男女,有權在享有尊嚴、免於饑餓和不擔心暴力、壓迫或不公正對待的情況下過自己的生活,養育自己的兒女。以民心為本的參與性民主施政是這些權利的最佳保障。
-平等. 不得剝奪任何個人和任何國家得益於發展的權利。必須保障男女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
- 團結. 必須根據公平和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以公平承擔有關代價和負擔的方式處理各種全球挑戰。遭受不利影響或得益最少的人有權得到得益最多者的幫助。
- 容忍. 人類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和語言,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尊重。不應害怕也不應壓制各個社會內部和社會之間的差異,而應將其作為人類寶貴資產來加以愛護。應積極促進所有文明之間的和平與對話文化。
- 尊重大自然. 必須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在對所有生物和自然資源進行管理時謹慎行事。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大自然給我們的無窮財富並把它們交給我們的子孫。為了我們今後的利益和我們後代的福祉,必須改變目前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 共同承擔責任. 世界各國必須共同承擔責任來管理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際和平與安全面臨的威脅,並應以多邊方式履行這一職責。聯合國作為世界上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組織,必須發揮核心作用。
7. 為了把這些共同價值變為行動,茲將我們特別重視的一些關鍵目標列舉於後。
二. 和平、安全與裁軍
8. 我們將竭盡全力,使我們的人民免於戰禍,不受國內戰爭和國家間戰爭之害,在過去十年,有五百多萬人在這些戰爭中喪生。我們還將力求消除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造成的危險。
9. 因此,我們決心:
- 在國際和國家事務中加強尊重法制,特別是確保會員國在涉及它們的任何案件中依照《聯合國憲章》遵守國際法院的判決。
- 加強聯合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效力,為它提供預防衝突、和平解決爭端、維持和平及衝突後建設和平與重建所需要的資源和工具。在這方面,我們注意到聯合國和平行動問題小組的報告,1並請大會迅速審議它的各項建議。
- 按照《憲章》第八章的規定,加強聯合國同各區域組織之間的合作。
- 確保諸如軍備控制和裁軍等領域的各項條約以及國際人道法和人權法得到締約國的執行,並籲請所有國家考慮簽署和批准《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2
- 採取協調行動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並儘快加入所有相關的國際公約。
- 加倍努力履行我們關於反擊世界毒品問題的承諾。
- 加強努力打擊所有方面的跨國犯罪,包括販賣和偷運人口以及洗錢行為。
- 儘量減少聯合國經濟制裁對無辜百姓的不利影響,定期審查制裁制度,以及消除制裁對第三方的不利影響。
- 努力消除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靈活選擇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切辦法,包括可能召開一次國際會議,以確定消除核危險的方式。
- 採取協調行動,特別是考慮到即將召開的聯合國小武器和輕武器非法貿易問題會議的所有建議,增加武器轉讓的透明度和支援區域裁軍措施,制止小武器和輕武器的非法販運。
- 籲請所有國家考慮加入《關於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地雷的公約》3以及常規武器公約的地雷問題修正議定書。4
10. 我們促請會員國從今以後個別及集體遵守奧林匹克休戰,並支持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努力通過體育和奧林匹克理想促進和平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諒解。
三. 發展與消除貧窮
11. 我們將不遺餘力地幫助我們十億多男女老少同胞擺脫目前淒苦可憐和毫無尊嚴的極端貧窮狀況。我們決心使每一個人實現發展權,並使全人類免於匱乏。
12. 因此,我們決心在國家一級及全球一級創造一種有助於發展和消除貧窮的環境。
13. 上述目標能否成功實現,除其他外,取決於每個國家內部施行善政。這也取決於國際一級的善政,並取決於金融、貨幣和貿易體制的透明度。我們承諾建立一個開放的、公平的、有章可循的、可預測的和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和金融體制。
14. 我們對發展中國家在籌集資助其持續發展所需的資源時面臨各種障礙表示關切。因此我們將竭盡全力確保訂於2001年舉行的發展融資問題高級別國際和政府間活動圓滿成功。
15. 我們還承諾設法滿足最不發達國家的特殊需要。在這方面,我們歡迎在2001年5月舉行第三次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問題會議,並努力確保會議圓滿成功。我們籲請工業化國家:
- 最好在此次會議召開之前,通過一項允許最不發達國家基本上所有出口產品免稅和免配額進口的政策;
- 不再拖延地實施增加優惠的重債窮國減免債務方案,並同意取消已作出明顯減貧承諾的國家的一切官方雙邊債務;
- 給予更慷慨的發展援助,特別是援助那些真正努力將其資源用於減貧的國家。
16. 我們還決心以全面有效的方式解決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採取各種國家和國際措施使其債務可以長期持續承受。
17. 我們還決心設法滿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要,迅速全面執行《巴巴多斯行動綱領》5以及大會第二十二屆特別會議的結果。我們促請國際社會在制訂脆弱性指數時考慮到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要。
18. 我們認識到內陸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要和問題,並促請雙邊和多邊捐助者增加對這組國家的財政和技術援助,以滿足其特殊發展需要,並通過改善其過境運輸系統,幫助其克服地理障礙。
19. 我們還決心:
- 在2015年年底前,使世界上每日收入低於一美元的人口比例和挨餓人口比例降低一半,並在同一日期之前,使無法得到或負擔不起安全飲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
- 確保在同一日期之前,使世界各地的兒童,不論男女,都能上完小學全部課程,男女兒童都享有平等的機會,接受所有各級教育。
- 在同一日期之前,將目前產婦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將目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二。
- 屆時制止並開始扭轉愛滋病毒/愛滋病的蔓延、消滅瘧疾及其他折磨人類的主要疾病的禍害。
- 向愛滋病毒/愛滋病孤兒提供特別援助。
- 到2020年年底前,根據“無貧民窟城市”倡議,使至少一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得到重大改善。
20. 我們也決心:
- 促進性別平等和賦予婦女權能,以此作為戰勝貧窮、饑餓和疾病及刺激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 制訂並實施各種戰略,讓世界各地青年人有機會找到從事生產的正當工作。
- 鼓勵制藥行業讓發展中國家所有有此需要的人更容易買到價格相宜的必要藥品。
- 在謀求發展和消除貧窮過程中,與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組織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
- 依照《經社理事會2000年部長宣言》6所載建議,確保人人均可享受新技術、特別是資訊和通訊技術的好處。
四. 保護我們的共同環境
21. 我們必須不遺餘力,使全人類、尤其是我們的子孫後代不致生活在一個被人類活動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資源已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要的地球。
22. 我們重申支持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商定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包括列於《21世紀議程》7的各項原則。
23. 因此,我們決心在我們一切有關環境的行動中,採取新的養護與管理的道德標準,作為第一步,我們決心:
- 竭盡全力確保《京都議定書》生效,最好在200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十周年之前生效,並開始按規定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 加緊進行集體努力,以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地開發所有各類森林。
- 推動全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8和《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約》。9
- 通過在區域、國家和地方各級擬訂促進公平獲取用水和充分供水的水管理戰略,制止不可持續地濫用水資源。
- 加緊合作以減少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次數及其影響。
- 確保自由獲取有關人類基因組序列的資料。
五. 人權、民主和善政
24. 我們將不遺餘力,促進民主和加強法治,並尊重一切國際公認的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發展權。
25. 因此,我們決心:
- 全面遵守和維護《世界人權宣言》。10
- 力爭在我們所有國家充分保護和促進所有人的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 加強我們所有國家的能力,以履行民主的原則與實踐,尊重包括少數人權利在內的各項人權。
- 打擊一切形式的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並執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11
- 採取措施以確保尊重和保護移徙者、移民工人及其家屬的人權,消除許多社會中日益增加的種族主義行為和排外行動,並增進所有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容忍。
- 作出集體努力,以促進更具包容性的政治進程,讓我們所有國家的全體公民都能夠真正參與。
- 確保新聞媒體有發揮其重要作用的自由,也確保公眾有獲取資訊的權利。
六. 保護易受傷害者
26. 我們將不遺餘力,確保遭受自然災害、種族滅絕、武裝衝突和其他人道緊急狀態的影響特別嚴重的兒童和所有平民均能得到一切援助和保護,使他們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因此,我們決心:
- 依照國際人道法,擴大和加強保護處於複雜緊急狀態下的平民。
- 加強國際合作,包括分擔責任及協調對難民收容國的人道援助;協助所有難民和流離失所者自願地、有尊嚴地安全返回其家園,並順利重新融入其社會。
- 鼓勵批准和全面執行《兒童權利公約》12及其關於兒童捲入武裝衝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和關於買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製品的任擇議定書。13
七. 滿足非洲的特殊需要
27. 我們支持鞏固非洲的民主,並幫助非洲人為實現持久和平、消除貧窮和促進可持續發展而鬥爭,從而將非洲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
28. 因此,我們決心:
- 全力支持非洲新興民主政體的政治和體制結構。
- 鼓勵建立和維持防止衝突和促進政治穩定的區域和分區域機制,並確保非洲大陸的維持和平行動獲得可靠的資源流入量。
- 採取特別措施來應付非洲消除貧窮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包括取消債務,改善市場准入條件,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增加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量以及轉讓技術。
- 幫助非洲建立應付愛滋病毒/愛滋病和其他傳染病蔓延的能力。
八. 加強聯合國
29. 我們將不遺餘力使聯合國成為致力實現以下所有優先事項的更有效工具:努力使全世界所有人民實現發展,戰勝貧窮、無知和疾病;維護正義;打擊暴力、恐怖和犯罪;以及防止我們的共同家園出現退化和受到破壞。
30. 因此,我們決心:
- 重申大會作為聯合國主要的議事、決策和代表機構的核心地位,並使它能有效發揮這一作用。
- 加緊努力全面改革安全理事會的所有方面。
- 在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最近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幫助它發揮《憲章》為其規定的作用。
- 加強國際法院,在國際事務中確保正義與法制。
- 鼓勵聯合國各主要機構在履行其職責時定期進行磋商和協調。
- 確保以可預期的方式及時為聯合國提供其完成任務所需的資源。
- 促請秘書處根據大會商定的明確規則和程式,通過採用現有的最佳管理辦法和技術,以及集中力量開展反映會員國商定優先事項的那些工作,為所有會員國的利益,儘量使這些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 促進遵守《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14
- 確保聯合國、其機構、佈雷頓森林機構和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其他多邊機構之間的政策更加協調一致,並進行更好的合作,以期對和平與發展問題採取全面協調的對策。
- 通過各國議會的世界組織各國議會聯盟,進一步加強聯合國同各國議會在和平與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國際法和人權、民主及性別問題等各個領域的合作。
- 使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廣大民間社會有更多的機會協助實現聯合國的目標和方案。
31. 我們請大會定期審查實施本宣言各項規定的進展情況,並請秘書長印發定期報告,供大會審議,並作為採取進一步行動的依據。
32. 在此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我們莊嚴重申,聯合國是整個人類大家庭不可或缺的共同殿堂,我們將通過聯合國努力實現我們全人類謀求和平、合作與發展的普遍願望。因此,我們莊嚴承諾毫無保留地支援這些共同目標,並決心實現這些共同目標。
2000年9月8日
第8次全體會議
注:
1. A/55/305-S/2000/809;見《安全理事會正式記錄,第五十五年,2000年7月、8月和9月份補編》,S/2000/809號文件。
2. A/CONF.183/9。
3. 見CD/1478。
4. 經修正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誘殺裝置和其他裝置的議定書》(CCW/CONF.I/16 (Part I),附件B)。
5. 《小島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行動綱領》[《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的報告,1994年4月25日至5月6日,巴巴多斯布裏奇頓》(聯合國出版物,出售品編號:C.94.I.18和更正),第一章,決議1,附件二]。
6. E/2000/L.9。
7.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的報告,1992年6月3日至14日,里約熱內盧》(聯合國出版物,出售品編號:C.93.I.8和更正),第一卷:《會議通過的決議》,決議1,附件二。
8. 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環境法和機構方案活動中心),1992年6月。
9. A/49/84/Add.2,附件,附錄二。
10. 第217 A(III)號決議。
11. 第34/180號決議,附件。。
12. 第44/25號決議,附件。
13. 第54/263號決議,附件一和二。
14. 第49/59號決議,附件。

田野實習:「人權捍衛者了沒!」工作坊照片

4/25、5/2連續兩週,謝若蘭老師帶領學生參加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辦之工作坊,相關消息、學生討論請見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參與學員合影。


午餐時間分組討論。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中研院民族所呂心純教授演講:少數族裔音樂所形構的社會空間


本計劃2009/05/19邀請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呂心純教授到校演講,講題為:「少數族裔音樂所形構的社會空間」,以在華新街〈緬甸街〉台灣緬甸華僑的流行音樂討論族裔空間、文化慶典和政治地景間的關係。

演講摘要:

談音樂所型構的社會空間,以音樂學來講,即是這個地方的音樂聽起來怎麼樣?空間是否有空間上或音樂上的辨識度。

一、理論背景:
(一)音景概念:每天在同一空間,放同一種音樂,就會造就一種音場
(二)音樂展演或錄音透過在空中的散播,作為一種社會空間形塑的實踐

案例一:美國購物中心—消費音景文化的建構
1. 背景音樂:在大廳、走廊、廁所所放的音樂。運用人的心理分析,利用音樂讓人在購物中心可以待很久,消費更多,所以如果去一個百貨公司的話,可以聽到很小聲的音樂,它永遠都不會是很大聲
2. 前景音樂:以消費者的聆聽習慣來播放音樂。如:賣運動鞋的商店,以嘻哈音樂為主。
所以,美國的購物中心,許多是由音樂所建構起來的。

案例二:新加坡的回教徒—宗教音樂與科技建構

新加坡的回教徒如何用音樂來建立所謂伊斯蘭的空間,在1960-1970年代,新加坡的回教徒在居住的社區中運用擴音器,每天有五次播放宗教音樂,人們可以在自己的位置進行禱告,不必到清真寺去。後來,在都市計畫下,大量的住宅區住進多元的族群,即有多元的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有不同的音樂,伊斯蘭的空間文化長期的被「非慕斯林」批評,所以政府訂立了噪音防治法,以往由擴音器播放的宗教音景,轉而由廣播所取代。

案例三:台灣緬甸華僑音景的形構—華新街(緬甸街)做為族裔活動的中心中和市有5萬多位緬甸華僑,佔中和市人口12%。

1. 日常生活的公共族裔音景
(1) 華新街做為族裔音景消費與社交的中心:在華新街兩側的商家中, 每天會播放緬甸的卡拉oK(樂團的表演)
(2) 媒體化的音樂
(3) 音樂在時序播放上的共通性:商家每天中餐、晚餐時間播放台灣新 聞,其餘時間播放緬甸的流行音樂。
(4) 緬甸的情形:男人平時會到茶店,若無工作時則一整天都待在

2. 文化慶典的公共族裔音景:與政治地景的密切關係
(1) 定義地方族裔的社會空間:緬甸成為弱勢族群的主流
(2) 養成人們季節性的聆聽慣習—定點的舉辦
‧ 華新街—緬甸華僑主辦
‧ 南勢角捷運站—市公所主辦
3. 音景政治
(1) 華新街/南勢角捷運站
(2) 邊緣/中心?
4. 鬧雙胞:2001.4 、2009.4
緬甸華僑為了展現與台灣文化不同,才學習緬族文化潑水節,其實,他們在緬甸是不過潑水節,是為了與台灣區隔才學習的。

二、兩大類表演活動
第一種:民俗與古典傳統類
1. 緬甸族的文化特色、「合法地」轉化成緬華的文化屬性
2. 共享的「過去」:他者身分
3. 緬甸要素:壯觀性、異國情調、傳統性等文化符碼吸引台灣民眾
第二種:現代流行類
單樂團:多主唱、多樣獨立樂團

三、結論
音樂不只是被動,是可以主動創社會空間—音樂、宗教的、族群的空間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司馬庫斯部落青年拉互依‧倚岕Lahuy Icyeh演講:「編織民族教育的夢:部落教室在司馬庫斯」



2009年5月7日邀請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青年、部落會議秘書拉互依‧倚岕Lahuy Icyeh到校分享部落發展參與心得,針對田野參與和研究生與部落田野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討論。

講題:編織民族教育的夢:部落教室在司馬庫斯
講者:拉互依‧倚岕Lahuy Icyeh(靜宜生態學研究所碩士/司馬庫斯教育文化部)
時間: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晚上6:30~8:30
地點:原住民民族學院音樂教室
紀錄:蔡欣齡

摘要:

〈前言〉
我去靜宜生態所讀了三年多快四年,期間的訓練給我很多原住民意識上的覺醒,相信各位同學來這裡讀書,一定有自己的堅持和理念想法,我也是帶著如是的理想投考生態所。而我今天帶來的主題「編織民族教育的夢:部落教室在司馬庫斯」,相信東華大學民族學院之所以被建立起來,一定有政府想要兌現原民教育的承諾,但我要不客氣地講,二千零四年時《原住民教育法》及《基本法》都通過了,對於什麼是原住民教育,目前在學術與地方上都有投入,但如今我們看不到有所謂雙軌教育或真正落實民主教育。民主教育至少教學的語言工具應該運用族語,尤其我們看到國小國中或學齡前的小朋友,整個教育下來,許多原住民徒有深邃的臉孔,原住民不像原住民了。

我們司馬庫斯部落不到三十戶,約一百多人,自組了經濟體系,將物質與理念結合,希望「部落營造」立基於教育議題。到底教育內涵是什麼?若是指跟得上主流社會競爭力,那我們不需花太多力氣和金錢,因為這樣的想像外面已做很好,只要給孩子錢和地方即可跟得上外面的世界。我們部落實實在在展演的故事,即試圖做一突破,在國小階段,讓在地知識必須成為孩子成長的養份:部落是什麼?老人的智慧是什麼?如果到了孩子捲舌已經很漂亮了,才來問說你為什麼不會講母語,面對這樣的窘境、學習在地知識的困境,我們希望部落有個學習場域。今天我就是要來說這個故事。希望你們把我今天所講建構中的、被實踐當中的民族教育的夢,也進入你們的世界或部落。

一、部落簡介:
竹東開車到部落,飆車接近三小時(全場笑)。部落名稱源自紀念初來的祖先Makus,以祖先之名為Smangus。部落所在位置周圍底下都是懸崖,海拔快一千六百公尺,敵人要來不容易進敢,冬天常下雪。老人家常提醒我們:「這是祖先建立的土地(家園),是我們的根,不要離開她,要用心來守護,期能延續孩子的未來。」部落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土地觀」。

【分食文化】這張照片不知你們有何感想?(講者的二哥獲得一百多公斤的山豬,分食給每個家戶的圖像)這是泰雅族,甚至是每個部落共同生活的基本禮儀,這樣的畫面在你的部落到底還有沒有,這是部落到底還有沒有明天的重要指標之一。有些部落部落會議開不起來,如果豬肉都沒辦法分食,更別說開部落會議。

【「傳統知識」在部落推展的省思】什麼是傳統知識?這些知識是什麼?我認為是一個民族去體認世界維繫生命的基本要素,每個民族一定要獨特的,作為「台灣泰雅族」的我們該如何在地方上產生行動?我嚐試思考關於「知識」這個抽象的觀念用詞,若要在泰雅人「語意世界」裡找著一個適當的詞之際,那會是什麼呢?那就是整體Gaga的樣貌及此觀念不斷實踐於泰雅人的日常生活用語,包含了禁忌、規範、人際倫理、歲時祭儀、和解儀式、儀式之祭詞用語、生產技術智慧、大自然運行秩序,小至平常生活的禮節,再套一句泰雅老的用詞maki nank gaga nya(都有其gaga),我亦認為可以視作「泰雅人民知識的總體」,這就是本文標題所論述的「地方知識」的用意所在。

【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實踐取向,在進行部落儀式或工作中,我每天一定要做筆記,即田野筆記或生活日記,老人家講的話及我的感受,一定要寫下去,很有可能就是論文中重要的引述文字,我也學習文化人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民族誌」,還有ki’ Tayal(泰雅語)能力。我從小在部落長大,族語能力讓我更細緻地用族語書寫下來,這是作為民族後裔為人所不可取代的。

【集體共有的司馬庫斯】傳統知識的推動不是透過我個人的思維,這是部落集體的決定,觀光產業或農作物,我們集結起來經營,報章雜誌形容我們是「共產主義」,不管外界如何說,我們是彼此分享、要愛你的鄰舍、集體經營Tnunan。我們有三會(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部落會議Tnunan Smangus、司馬庫斯教會)九部(教育文化部、生態環境部、農業土地部、人事部、財務部會計出納、衛生福利部、研發部、民宿餐廳部、工程部),它是社團法人,如此機制可跟國家要資源。我們那裡只有長老教會,教派是單一的。每個月有月會議,通常週日下午「民宿」(山上的宿舍)整理完後舉行,每年一月舉行年度大會。

二、我們給孩子什麼樣的傳統知識?
【時數】我們爭取到從低到高年級,每週六到八小時,讓部落族人傳授傳統知識課程。星期一/布編。星期二/泰雅語。星期三/民族植物。星期四/參與建校。

【師資】有多少人在推動呢?編織(兩位),口簧琴(一位),竹、籐編(一位),竹、木雕刻(三位),以上師資也都是我親戚,三年做一次評鑑的母語課老師(三位),美術(一位,她是新竹縣市有名的藝術家,先前來部落玩,發現我們有「實驗分班」,於是犧牲奉獻地每兩個禮拜來帶一次畫畫課)。

【內容】泰雅語授課老師Icyeh頭目說:「母語是一個民族存在的基本元素,亦是傳統知識的根源。」我們讓小朋友畢業前一定學會口簧琴。編織課程結合苧麻的生產流程,採收苧麻、移根、種苧麻等,讓孩子必須透過勞動,每年不斷重複,深植於其內心世界,從一年級做到六年級;這些傳統耕作方式,蘊含我們與土地相互依存的關係,跟老人家對話中也可獲得很多知識。我亦教授民族植物課程,中高海拔的生態,如動植物名稱的泰雅族語,我約掌握六七成。熊現在是要保護,我的家族以前剛好是獵熊家族,黑熊腳印有時還會到櫸木群。去年我們帶小朋友用傳統火耕方式開墾,每週我帶小朋友去做測量,看小米每週生長情形,課程延續到採收完,才發畢業證書給他們。小朋友也沒辦法,誰叫我也是他們的叔叔或舅舅。(全場笑)

三、PTQS部落教室計畫
Pqwasan(學習空間) Yayal(泰雅) Qalang(部落) Smangus(司馬庫斯)
先前在一次提計畫的場合,某學者質疑我們說,小朋友的興趣欄都沒有填「編織」,因而懷疑我們的課程,事實上現在的小朋友也不會填寫自己的興趣是數學或英文(笑)。從2000年我們開始推動部落教室或學校,成為傳承泰雅知識的基地,希望未來傳統知識與主流知識形成1:1的比例。我們做部落整體教育,部落教室平日(星期一至五)是「實驗分班」上課的教室,週末寒暑假可多元利用,由大學生帶兒童營等等。


【軟體】我們組成「傳統知識工作坊」,部落人經常在一間改裝的咖啡屋編教材。台灣若有接近七百個部落,我們都來推動傳統知識,陳列出來將非常壯觀。難道只能等專家才能做嗎?這樣的工作應從我們族人來做起,我們說主體發聲,從自己的角度來敘說故事。

【硬體】部落教室本身即要有吸引人之處,在建築物部份,我們讓年輕人也參與,了解如何蓋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建築物。我們合力建屋,在2006或2007年時,我們也做了模型。部落教室基地草圖由排灣族藝術家Sakuliu撤古流繪。

【建築過程】我們開挖過程中,政府說我們這裡是石門水庫重要的集水源頭,開一張六萬罰單,最近打電話來叫我們繳,上級已經給承辦者壓力了,我們說:「這六萬你們自己想辦法,你上來看,這怎麼會造成土石流,在自己家,下雨過後水往哪裡流,我們在這裡住兩三百年,怎麼會不清楚。」有一棟屋頂是石板,這裡的大樑是,北台灣中海拔以上才有的針葉樹-台灣黃杉,二三十公尺高,長在懸崖峭壁上;樹倒下來,在距部落兩公里,我們去搬回來。有四截,我們四個人背一根,來回四公里,去年一個月的時間人力搬運,搬得肩上都破皮,但我們都很開心付出心力勞力。森林的資源是神靈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可以去使用。我們用大量的石頭堆砌石牆。上屋樑之前進行祈福儀式,木板是外面買的,石板沒辦法背,石板是從霧台那邊買的,台灣那麼多族中,有時用石板建屋者除了魯凱、排灣、布農,還有我們泰雅族。一方面懷念古老建築方式,我們設計天窗,抬頭可以看老鷹飛翔,白天陽光直接灑下,都不用開燈。地板也舖石板。2009年四月第一間教室落成。我們有部落格。

【經費人力】經費上,第一階段兩棟教室,廁所及環境整理,共一千五百萬。第二期七百六十萬。這是目前三月三日以前的統計。募款目標是七百萬,重點部落有三百萬。而募款很有限,歡迎大家捐至彰化銀行竹東分行「部落教室捐款專戶」。(全場笑)我們有「工時奉獻日誌」,一人工資一天1200元。光投入的工時,2008-9年至少有三百多萬。自然材的換算,如黃杉、植栽等,至少約估四百五十萬上下。學生與家長們的心聲中,有位學生說:「我喜歡在這裡!在這裡讀書很快樂!在這裡讀書可以學很多GAGA等。」

四、結論
「Qalang部落」是「泰雅傳統知識」的所在,亦是「傳統知識實踐、傳承的場域」。讓一傳統知識運動持續推展下去,懇請更多的原民知青共同投入,讓台灣多元文化的價值不是政治人物或學者濫用的口號,應在台灣更多地方產生社會實踐,多元文化才能慢慢被強調出來。Mhway simu kwara!

我們部落年輕人特別多,超過八成回來工作,為什麼我們部落可以吸引那麼多青年回流,除了最近失業潮是主因之一(全場笑),另外,我們父母親努力構築一個我們在部落可以生存、有穩定收入的地方;我去年五月結婚,部落的福利制度補助我五頭豬約二十萬。同學們願意的話請嫁到司馬庫斯,男孩子歡迎入贅到司馬庫斯。(全場笑,掌聲)
以上是司馬庫斯小小部落的見證分享。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田野實習:慕谷慕魚部落




本計劃於2009年3月17日舉辦慕谷慕魚田野教學活動,由部落導覽講師許賜輝老師帶領參與師生一同了解原住民部落觀光與發展間的謀合歷程,同時關注部落內原住民與新移民間的互動關係,在原住民部落意識主體性高的情境下,部落新移民的生存形式和部落行動參與動態,尤其在環境議題上,原住民與新移民間有何差異。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陽美花執行祕書:「部落田野工作與論文寫作的經驗分享」


講 題:部落田野工作與論文寫作的經驗分享
講 者:陽美花 小姐 (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執行祕書)
時 間: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晚上6:30~8:30
地 點:原住民民族學院A218教室
紀 錄:蔡欣齡

講 綱:本場次演講講者試圖說明自身在田野中與原住民部落互動的經驗,進而分享論文寫作的心路歷程:文化表現可以回溯到族人原初與土地的接觸,文化實踐便是訴說著族 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因此,研究者唯有浸潤於在地文化的載體裡,才能真實地擁抱其內涵與價值。然而,田野工作需要時間烘培,論文寫作也並非憑空想像。在部 落,每個人都是敘事主體,研究者要如何進行田野調查,又要如何貼近族人生活,進而彙整歸納出由在地視角詮釋出來的知識,研究者現身的姿態與應變能力成為其中的關鍵。

摘要:
1. 非營利事業組織必須不停承接計畫才有財源,因此我也跑很多田野,今天以此跟大家分享。我以前上過林徐達老師的課,讓我能進入寫作領域。當時每次都要交作業,這是很好的訓練。
2. 我的論文題目是《台灣原住民傳統領域議題:「新夥伴關係」下的部落觀點》,我是跟著計畫走的,很幸運有計畫的支持與老師的引導。
3. 前言:本研究試圖以原住民奠基於土地的宇宙觀,敘述台灣原住民族於傳統生活領域的原始面貌,探討政府因應「新夥伴關係」陸續推動之傳統領域政策,受其影響之山地原住民部落普遍遭遇的問題,進而探究部落社會產生的內部結構演變,以及提出未來合理的原住民傳統領域政策建議。(題目大的好處是有很多資料)
4. 研究動機:我2008年畢業,2006年開始做田野。進入研究所之後開始做田野,某一晚我在東清部落突然遇到停電,後來電來了,我的夥伴說:「你就把客廳的冷氣開到最強,電風扇切到 最大,把剛剛沒有吹到的電都拿回來,就給它浪費」或「沒關係!又不用錢,就讓它一直流好了,反正國家也不會還給我們」。蘭嶼和東埔的朋友讓我意識到原住民朋友對政府有很多不滿,於是回來跟老師討論。
5. 慢慢由大而小抓到問題。
6. 研究對象:部落傳統領導人物,如頭目、祭司、參與年齡階層、會所制度等部落居民。當代部落社會意見領袖,如民意代表、村里長、社區協會理事長及總幹事、牧師、教師。訪問長期關注或經常參與部落事務的專家學者,和地方性的民間團體(NGO)。
7. 田野工作心得與論文寫作:我的題目很大,要訪問的人很多,如何編寫成一篇論文?「田野工作需要時間烘培,論文寫作也並非憑空想像,我在「多而廣」的田野場域中求熱情,求題目,求寫作動力。」
8. 教授沒教我的田野工作:放開心胸/臉皮夠厚/嘴巴夠甜。
9. 東埔經驗──接受萬變。東埔是我首次去異地做田野工作。出發前不知有什麼交通工具。我跟塔塔加工作站的主任聯絡兩次後即前往。電話中他說派高級的車來接我和朋友,後來我們搭的是垃圾車,一路上帶我們採蕃茄和梅子,彷彿部落之旅。不要設限今天要做什麼事,就跟著主要報導人,或許收穫會比較多。倒垃圾/喝酒/去山上/去唱歌/剝辣椒/吃山羌?好啊!好啊!
10. 達魯瑪克部落──原來我不是你朋友。以前那塊地是傳統領域,但現在上山必須辦證,我想做男生組的感想,但報導人有意無意推拒我,「我知道啊!那個時候經理不讓你跟我們 去!」、「你明天再打來,我再跟你說。」、「你跟去太危險了,你在山下跟婦女就好!」過程中我是有點受挫的,不知是否因我是研究者,對方覺得我好像要掠奪什麼。有時研究者或社區工作者角色轉換時會受到不同待遇。
11. 蘭嶼經驗──別用自己的價值看待部落生活。蘭嶼的語彙是很直接的,我在這裡舉三個例子。第一,當時我看他們殺豬,結果不敢吃豬肉,旁邊的大哥說:「你不吃喔!你看不起我們厚。」這話太強了,我馬上吃。第二,去年我們邀請台東原住民去蘭嶼跟藝術家交流,阿美族很熱情友善,到哪裡都交朋友,就說昨晚有去甲方那裡,但乙方卻認為你若跟我做朋友,就不要去別人家:「你要去哪裡!你不是我們的朋友了嗎?為什麼你還要去他那邊咧」。第三,我說明天要請小朋友吃東西,小朋友說「你要給我們吃什麼?我先看!」蘭嶼島資源有限,觀光盛期有太多負面印象,當時飛機一天飛十班車,遊覽車一來,觀光客就撒糖果要他們揀,叫他們穿丁字褲,跳阿美族舞。因此我們可以抱著諒解。
12. 身為一個研究者,在田野的姿態並不應該是擾動也非渲染,而是透過自己的觀察與體驗去認識在地紋理,經過時間的烘培,進而接軌至論文。當資料到一個地步時,是有可能被實踐的。
13. 進入論文寫作過程。論文寫作症候群。(PPT內容)病症──初期症狀:哭。中期症狀:鬧。末期症狀:1哭2鬧3狂吃。藥方──自言自語/交對的朋友(有用的朋友)。
14. 一開始寫論文時,我都會把別人給我的意見收集起來。我的題目真的很大,我的田野場域和報導人是多而廣的,常常有新發現而寫不完。當時我求助林老師,同學是苦於沒有題目好寫。他有一句話給我很多力量,「不管是不是我的學生,我都很願意談。」
15. 一句話常常想了半天才寫出來,沒想到下個半天這句話變成廢話。
16. 我有很深的阿美族語法,寫作論文過程變成困擾,語法是倒裝的。有一位學過法律的朋友,才看一個章節,馬上抓住我的問題。我的經驗是寫作過程不要單打獨鬥,要適時說出來,不同的人也許會幫你解惑。
17. 關於校稿,自己必須先重頭到尾出聲念一遍。
18. 自言自語。為什麼我這麼差,為什麼總寫不好?但我一定要堅強到最後,即便論文寫完我變成酒鬼!
19. 有時寫作會有鬱悶,可以透過跟朋友說而抒解。建議大家喝這兩種酒,有紅麴的葡萄酒對研究生比較好,因為我們要有很強的心臟接受所有打擊。v.S.OP很順口,甜甜的。
20. 我常常哭,我好像沒辦法達到教授的標準。過程中需要有人能支持自己,看見自己的努力。「我總是壓抑自己煩燥的情緒,儘量不讓老師覺察我一絲絲的不安,讓他以為我可以面對挫折或者有能量等待否決。這是我的本事,也是我的無奈!!!」
21. 建立革命情感。我之前先寫一封信給朋友,畢業前半年我已準備要提論文,所以花一兩個月療傷,後來透過另一個老師解惑,我想把怨力換成動力,但仍來不及提。重擊後,我就想逃避,想切割跟論文的一切,去跟別的朋友見面。我朋友回信「你無法想像老師有多麼忙碌,而且不是只有指導你一個人……」後來我慢慢跟林老師和他學生慢慢聊後,比較知道跟指導老師出了什麼問題,因為我知道老闆真的很忙,雖然我每天跟老闆見面,但我知道他真的很忙,所以儘量不打擾他的時間。
22. 他是我的指導教授,也是付我薪水的老闆,我該怎麼辦?把握任何講話的機會(轉角遇到愛)。要表現開心(老師已經很累,不想再看你的苦臉!)。要勇敢面對挫敗。要虛心求教。要積極行動。
23. 老闆除了很忙之外,還好人很好,他曾說:「我今天對你嚴格,是希望你將來可以自力更生!」畢業後,我想對他說:「老師,我很感謝您!」
24. 論文並非爭一時而是爭千秋。跟老師相處過程,跟部落的關係,這些是永遠的。
25. 田野工作:新倫理-面對田野地的姿態。新價值-別自以為是。新能量-千變萬變,唯我不變。
26. 論文寫作:新信仰-相信自己可以做得的。新創造-呈現自己的寫作風格。新認同-相信自己寫的並不差。相信自己可以,而且願意坦然面對學術考驗,別忘了這也是過程的訓練,記得,學術歸學術,每一個評審都會有堅持,因為這是最後一道防線,而你的老闆就是這道防線的指揮官,越慌將越亂,穩住才能面對。
27. 我總是會對過去的人事物有許多眷戀,在研究所期間,原來以為最為磨難的寫作時期,如今卻成為最難忘的回憶。老實說,我還挺懷念那個苦難的時期,雖然辛苦,但心裡總能獲得一種支持和陪伴的飽滿。進入田野工作或論文寫作,需要一種支持,需要一種陪伴,研究生,千萬別當孤獨英雄。研究生要領畢業證書時,帶個伴一起去比較有感覺。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研究生座談會:與許雅惠老師對談

2009年4月2日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許雅惠副教授蒞臨本校演講,﹝相關演講訊息請連結左側「課程論壇: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或見本計劃網頁演講公告相關紀錄﹞。會後,特別安排一場針對新移民研究之研究生座談會,學生近距離的與許雅惠老師對談。

座談會紀錄:

與談者:許雅惠 副教授
時間:2009年4月2日
地點:原民院A218教室

1.新移民家庭服務的瓶頸,例如:沒辦法高度參與等,對婚姻的不信任。
2.新移民女性在生活的面向,生活場域不同的發展,透過介入,協助把社會資本帶入方案。
3.談什麼是社會資本。
4.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是累積與動員。
5.社會資本→性別不平等關係,婚姻關係的位置、污名化。
6.規範、信任、網絡,信任他人是重要介入點。
7.社會角色限制社會網絡,尤其是女性。
8.增加經濟自主權與連結。
9.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
10.同鄉網絡可能只維持在初期,以切斷同鄉網絡換取家庭、社區的信任。
11.識字班的場域不適合建立社會資本,有時甚至有負面反應。
12.疑慮來自婚姻本質的不信任。
13.就業較常抱怨的是老闆而不是同事。
14.就業發展出一套的人際學,本國婦女也會發展出一套理論,大致上都是偏好的,有很多是有經濟自主的,有成就感的。
15.在就業過程中可增加很多人脈及能力。
16.社會資本通常只幫助到某些團體,對其他的團體有一定的瓶頸,希望未來有機會跟社工合作,來幫助更多新移民女性。
17.認識不同屬於網絡人以增加社會資本。

問題討論:
Q1:較低階層在工作有勞健保,就要繳稅,那是否會佔了台灣較低階層的工作機會?收入都會寄回原生家庭,較少在台灣消費,如何讓雙方文化相互瞭解?
A1:搶台灣人飯碗,新移民婦女的福利也比台灣人好,很多是從本位主義來看,而不是從人權來看。在整體社會來看,婦女就業是個問題,容易演變成女人為難女人,因此不要再有種族問題。
Q2:在接觸外配時,是否該讓她們也學習台灣文化,而不是一昧的要認可她們?
A2:提升了某一資本,不代表其他資本也提升,文化過程有可能是被削弱的,即使外配各方有所成長,但不見得對家庭有助益。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AI王興中秘書長演講:與你一起改變世界-AI國際人權運動半世紀





相關課程資訊請見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演講摘要
題目:與你一起改變世界──AI國際人權運動半世紀
時間:2009年4月22日am12:00-14:00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主講: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秘書長 王興中
紀錄:鄭國生
整理:陳聖光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簡稱AI)的夢想

這張照片是英國星光大道”Super Idle”的Susan阿嬤,貌不驚人的她所帶來的表演技驚四座,成為youtube點閱率急速飆高的一段影片,選這首歌”Dreaming A Dream”,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她的心境與處境。

國際特赦組織就是在做一個夢,但是做什麼夢呢?北京奧運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對我們說那個夢應該是人權。國際特赦組織要求的遠景就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能得到保障,如此你才能活得像一個人。

事實上近年世界在人權方面已經相當地進步,一九四八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後,各國已經陸續通過各種規範、人權宣言,成立人權區域組織等,這些條約與國際法裡所列出來的內容,已經涵蓋生活的一切,但是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案例仍然不斷地發生。

舉例來說,我們雜誌這期案例就是在敘利亞有個穆斯林,他因為參加一個政府查禁的地下組織,現在被判了十二年徒刑。另外一個發生在厄利垂亞(State of Eritrea),一個非洲國家。境內的宗教團體都受到打壓,東正教徒也遭到限制與軟禁。

再來是這位緬甸喜劇演員,他雖然很有名,但是因為在去年風災之後,公開批評政府效率,並主動協助當地社團合作救災,結果被判五十九年徒刑,最近在國際壓力下減少到三十幾年。另一位委內瑞拉的女性,受到家暴而申請離婚,可是離婚之後前夫找人強暴她,但法院判決卻釋放前夫,政府也沒有積極逮補犯人,使她長期生活在恐懼中。

所以世界上雖然已經有保護多種面向的國際法條約,這些事情還是大量不斷地發生,AI就是要讓這些人權得到落實。既然是國際公約與宣言,表示全世界都應該簽署,同時簽署國必須履行條約內容。

村上春樹今年二月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因為當時後正值戰亂,大家都叫他不要去領,但他還是出席頒獎典禮。他在致詞時講了一段話說:「在一座高大堅實的牆和與之相撞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的這一邊」(按:原文為英語講稿:“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AI並非站在雞蛋這邊,而是要訂一條雞蛋跟牆都必須遵守的條約,方法就是集合所有的雞蛋。

AI組織起源與工作內容

簡單講一下AI的內容與組織。剛剛給大家看的影片是簡單介紹AI的歷史,裡面講的大概是有一個英國律師Peter Benenson,他在1960看到一份報導,有兩個葡萄牙學生在喝酒時說了一句:「敬自由!」,就被捉起來被判刑。他無法容忍這件事情,世界人權最基本的就是保障言論自由,但是沒想到兩個年輕人因為這樣一個小動作就被判刑入獄,他感到非常憤怒。

但他不同於一般人,他開始想要怎麼解決問題,最後想出來的,就是決定要寫信要求葡萄牙政府釋放這兩個人,因為二人都受到國際公約保障。他知道光靠自己一個人能力不夠,所以也寫了一篇社論”The Forgotten Prisoners”,提及世界各地未經公正審判就入獄的八名良心犯,並陸續在各國報紙上被刊載,受到各方支持,許多人開始寫信給葡萄牙政府,後來這兩個人終於受到釋放。這就是一九六一年第一次的特赦行動。

後來大家一起討論後決定要成立一個正式組織,就是AI。因為一開始就是草根運動,散布在各國,唯一的辦法就是請住在附近的會員自己組成一個團體,自己運作。同時大家再同時設立國際秘書處在倫敦,研究人權案例,把各議題宣傳到世界各地的小組,聲援受害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辦了一個晚會,以蠟燭代表人權,鐵絲網圍繞在上面,代表蠟燭是人權努力的象徵,這個蠟燭的LOGO後來成為AI代表。

AI的遠景是每個人都要享有人權,同時結合研究與行動。世界上的迫害個案,常被忽略與掩蓋,另一方面常牽涉該地區複雜的背景,我們就是要針對這些個案,做研究調查,證實有發生事實,也牽涉人權侵犯,才會把案件化為行動,請大家聲援或解救,以改變某國家的狀況。

AI為了要達到較大的影響力,堅持一些基本原則,這是非常獨特的。大部分國際人權團體,比較是研究型的,透過學術向政府施壓;而AI是由各地的普通人組成,力量來自於民間直接行動。由於是獨立組織,獨立於政府之外,所以拒絕官方協助,也不要大企業的捐獻。一開始經費來自會員會費,現在工作越來越多,所以也要跟基金會募款,但堅持捐款必須來自民間與私人,以堅持公正原則,才能超然於各種意識形態之上。

比如說,任何會員只要擔任政府官員,就不能同時兼任AI幹部。而且從一開始AI就要求小組不能只選擇一種案件,聲援時得包括三個領域:共產國家、西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用這種方式讓參與成員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限制,能有一個公正的立場。而且AI有個特色是國際團結運動,大家接觸到的運動團體比較多是關心跟自己有關的議題,例如台灣原住民團體,當然會先關心與原住民事務相關的問題。

但是AI在一開始就鼓勵會員關心他人權利。其基本運作方式是,各個國家互相援助,例如台灣有死刑或家庭暴力問題,AI會請其他國家來聲援台灣;但是台灣自己必須去聲援其他國家,所以這也是AI與其它團體不同的特色。

Al工作內容的變遷

AI研究每個案件最後都會化為行動,直接的行動。AI的工作重點從一開始的救援到現在已經有很大不同。現在沒有時間一一討論,所以只能把目前關心的重點跟大家講一下。

如果從時間發展來看,AI一開始是救援良心犯,大約從七零年代擴展到酷刑問題。許多良心犯在獄中最大的危險就是刑求,基本上都受到酷刑的威脅,七零年代開始推行全球禁行酷刑的活動,後來成功推動了「反酷刑公約」。後來要求每個國家要有基本人權公約,發現有問題時要動員會員去推動。死刑問題後來得到比較大關注,這是酷刑最大的極致,違反了人的生存權,一但施行就無法回復。到了2007年通過決議,隔年再次重申要求世界都停止死刑。

八零年代比較多難民與庇護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來自戰爭,難民與人權有直接關係。九零年代之後開始推動一些全球性運動,包括對女性的暴力,管制武器,在反恐戰爭中對人權的侵犯;或者今年開始關心貧窮相關議題,展開新的全球運動,這些都是AI要求要落實國際人權的標準。
例如為什麼要管制武器?世界上很多人的人權受到侵犯,大多源自於戰爭爆發。國內或國際衝突,會波及很多無辜平民,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控制全球武器移動的話,尤其是武器交易或轉賣,對人權就有間接的保障。
這是從AI的時間發展來看,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做法來看,可以做些分類。一開始工作很大一部分針對個人,從大學生到良心犯,都是AI的重點,這是對於具體受迫害的個人。有些迫害是來自國家結構問題,後來就針對特定國家有系統地的發動運動。
2008年北京奧運,我們發起一連串的運動,要求改善中國境內人權狀況。再來就是AI會針對突發性的人權危機做回應,例如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及加薩地區的問題。因為這是2007年年底的突發事件,但是以色列突然發動軍事攻擊,是針對貧民而不是軍隊,AI馬上就開始關注這種人權侵害問題,對以色列駐台代表表達我們的抗議。
除了上面的議題之外,現在關切主題變很多。例行性關切如尊嚴運動、女性暴力、控制武器、企業與人權、經濟社會與文化、國際法國際組織、軍警情治單位、工會、醫療相關、人權教育、難民、兒童問題等。這些議題在AI裡面都有專門小組處理。

世界真的被改變了嗎?AI與台灣的關係

AI如何改變世界?AI確實使世界有所改變,這些人權公約可以監督國家保障人權,不斷救援良心犯,再來是強調人權教育的工作,特別是在第三世界還有台灣這樣的國家。

AI早期從西方國家發展,他們人權教育比較普及,但在亞洲如台灣,基本上很難學到什麼是人權,怎麼保護,所以人權教育也被視為重要工作。透過各種層面讓人權提升至更受尊重的境界。
簡介一下AI跟台灣的關係。最早開始是台灣的戒嚴時期,六零到八零年代,全世界有非常多分會跟小組,為救援或保護台灣政治犯花了許多心力。事實上是從白色恐怖開始,就受到國際特赦組織的支援,有很多會員寫信要求政府保護,不得對這些人刑求或處決等等。

當時台灣身處高壓戒嚴狀態,所以無法成立AI的分會。但是在八零年代末,自由民主化之後,當時受到AI救援的人們,開始與其它關心人權的朋友創設AI小組。1988年左右出現第一個小組,應該是呂秀蓮在婦女新知成立的小組,到後來1989年在義光教會成立小組,接下來就到處設立分會,義光教會現在還會每個月聚會、通信,為其他國家良心犯聲援。
九零年代之後台灣已經沒有政治犯問題,比較關切的台灣議題是死刑,如蘇建核三人,AI施加許多壓力,因此大概從三年前開始,法務部沒有核准執行任何死刑。慰安婦與人口販運是國際問題,各國都有向日本施壓。
去年特別關心集會言論自由,AI經過調查後發表新聞稿,要求台灣政府必須對陳雲林事件的警察執法是否違法過當,進行公正調查。台灣政府有點皮,口頭上允諾,實際上沒做到,所謂的做到就是內部討論而已,甚至認為執法還要再加強。

最近的行動有:北京奧院排自行動、世界人權宣言六十年、紅手印反童兵運動、婦女節、緬甸人權等。AI工作重點是個案聲援,今年會特別注重原住民議題。各國人權護衛者則專注在東南亞,尤其是緬甸。之後會發展本土議題的工作,例如關注都市原住民的居住問題、農村貧窮問題,或是外勞歧視的議題等。AI跟其他人權團體不同的地方是可以引進全球網絡,動員國際支持,可以給本土運動者更多力量。

因為今天在原住民學院,談一下AI跟原住民族的運動,限於我自己的專業,可能沒辦法談太多。而且我們還是一個小分會,我們有許多地方要跟大家學習。AI對原住民族議題方面的實際行動是推動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再2007年九月通過。再來應該要條約化,沒有簽署的國家希望他簽署,有簽署的希望在國內落實;內容大概是要求政府保障原住民族能支配自己生活的一切,保有必要的土地與其它資源。

台灣分會對原住民族能做的很有限,但是從過去檔案來看,還相當注重原住民議題,與原住民委員會共同編纂原住民族的書籍。但在全球來講,AI所關心的議題與原住民都或多或少有關係,這個月聲援的對象三分之一都是原住民,世界各地最近一兩年關心的是印尼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原住民,雖然不涉入他們的獨立政治願動,但是因為如此而被監禁或判刑我們會支持。菲律賓的原民獨立運動常有被暗殺及監禁的個案,也是AI聲援的目標。另外有印度孟加拉強迫遷徙的問題,加拿大原住民多受到企業的侵犯。以及美國原住民受到歧視,特別是女性受到性侵之後,很難得到司法救濟等等。 AI做最多的原住民議題都在中南美洲,不管是土地被企業強佔,因為歧視無法得到基本社會服務,或在內戰之中收到攻擊或強迫遷徙等等。

如何參與AI?

假如對於我們介紹的工作有興趣,希望一起關心的話,AI能夠帶給大家的是說,因為它是世界最大的人權組織,透過我們的研究報告與聲援個案,可以帶給你一個國際視野。

不管關心什麼議題,可以知道在全球的狀況是怎樣,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國際網絡,可以透過AI系統,找到跟你共同關心議題的朋友,增加議題討論。加入AI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社區、教會、公司等成立AI小組,這是我們的基本單位也是力量來源。

小組的門檻並不高,可以三五個或上百個人,各種大小都可以。小組工作方式可以定期聚會、討論個案,寫信聲援等。如果你不喜歡太靜態,也可以辦動態活動,如實踐大學的小組在婦女節時,在自由廣場請路人簽署支持婦女救援。不管關心任何議題,都可以按照各人的興趣實際行動,方式就是你認為最自然、最有效,或最擅長、最有趣的方式。

另外AI剛成立一個亞太青年網絡,未來我們希望在各地校園都能夠有一些學生參與這個網絡,作為我們在校園的基礎,培育人權推廣大使。這是一個跨亞太十幾個國家的網絡,也是一個國際參與的管道。我們常需要許多志工,協助行政工作,也需要許多翻譯人才。我們現在有十幾個志工在幫忙翻譯,將外國資料翻譯成中文,也將漢文資料翻譯成外文,透過這種方式來做國際連結。
最後就是我們的網站,http://www.aitaiwan.org.tw是台灣網頁,http://www.amnesty.org是國際網站。我們現在除了紙本刊物,也有電子報,兩週發一次,告訴大家最近的案件與行動,我準備一張紙,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之後有任何相關訊息會發給大家。最後剩下半個鐘頭,我找了兩個介紹AI的動畫讓大家欣賞,在youtube上都可以看到我們上傳的宣傳短片,各位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謝謝!

提問
1.台灣人權教育與推廣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
台灣經常會把人權與政治牽扯在一起,使得一般人常常敬而遠之。我們必須一再聲明AI不是贊成或反對某政黨,而是要求個人的尊嚴與人身自由。台灣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把人權思想納入,但是在校園中還是很少相關的人權教材,因為人們普遍缺乏對於人權的基本觀念,更別說是對人權的信念。我們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開始,同時我們也比較難透過學校,能夠有比較有系統的推動。

影片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2009人權培訓課程:人權捍衛者了沒!

2009人權培訓課程:「人權捍衛者了沒! :台灣要人權!人權要什麼?人權要有人權捍衛者! 」

台灣人權促進會將於4/25、5/2、5/8、5/11-13舉辦2009人權培訓課程,相關資訊請參閱網址:
http://www.tahr.org.tw/index.php/article/2009/03/25/657/

另外,關於人權與公民權議題相關資訊,請參閱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本課程將由謝若蘭老師帶領學生參與人權培訓工作坊,相關活動訊息公告、照片或議題討論,請參閱課程論壇連結。

---------------------------------------------------
活動介紹:(轉貼自台灣人權促進會)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與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規劃了兩天的課程,要告訴妳/你價值混亂的日子裡,什麼是我們不應該放棄的原則,而口口聲聲說的人權,是不是只存在「我家後院」,而與他人無關,要如何在政治口沫橫飛的污衊與謾罵之外釐清每個議題的背後原因。從台灣到國際,台權會規劃了深入淺出的課程帶妳/你往人權捍衛者之路邁進。

培訓方式:
台權會安排了為期十四個小時的人權培訓課程,完成的學員可以得到參與證書,另外台權會尚規劃了五月東亞人權論壇的志工實作機會,讓有興趣的學員可以透過大型會議的協助跟人權捍衛者面對面以及更加了解亞洲區域的人權問題。

課程內容說明:
4月5日–入門的人權議題以及人權捍衛者相關課程 ‧說說人權這件事:認識基本人權議題與實務什麼叫做人權?如何判斷一個議題是不是人權議題?在面對人權議題的時候,一個人權捍衛者的角色是什麼?第一堂課邀請到台灣人權促進會的會長林佳範老師來就這個議題作學理上以及實務經驗上的分享。

‧人權123、認識台灣人權促進會、東吳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簡介人權議題以及兩個主辦單位,從一個非政府組織以及另一個高等教育機構來看人權的實踐,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蔡季勳以及東吳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專員李仰桓帶你走進人權的世界。

‧人權小活動在三十分鐘裡,台灣人權促進會要進行一個小活動讓大家從做中學。

‧人權問題的洞察與思辨人權侵害事件發生時,往往各說各話,有人振筆疾書,有人批評謾罵,是不是走上街頭正義就可以得到伸張,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劉紹華教你如何慎思審辨,看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人人都是公民記者的時代新興的各種媒體平台讓關心明星軼事的人可以都做狗仔,那麼對於弱勢議題以及人權關懷有熱忱的大眾們當然也可以在主流媒體外發聲,公共電視台獨立特派員製作人吳東牧要告訴你如何做一個公民記者。

5月2日—進階人權事務討論、國際交流及合作

‧動手作人權做一位人權捍衛者,除了動口更要動手實作,在發想一個活動之後,需要團隊合作以及實際的參與,這一堂課,東吳大學人權小組的同學們將帶我們現場操作,一起動手作人權。

‧國際人權地圖在第一次的課程了解台灣目前的議題以及狀況後,我們要帶大家從國際的觀點,來看人權概念的緣起以及在世界上發展的軌跡。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黃默教授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人權研究學者,除了回顧人權過去的發展,他也將介紹國際上的人權新興議題以及挑戰。

‧概述國際人權保障機制台灣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便與聯合國的人權保障機制脫鉤,只得透過非政府組織積極向外取經來獲得新知,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廖福特是國內重要的國際人權法專家,要帶我們了解國際上的人權保障機制。

‧國際串聯第一步既然聯合國的人權保障機制無法觸及台灣,我們的公民社會就主動向外連結,每每遇到重要議題都與國際盟友互相合作,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將就自己成功的實務經驗告訴我們國際串聯怎麼搞。

‧我們的國際交流經驗除了國際串聯,許多國際交流的寶貴經驗也是吸收新知以及分享所知的好場域,台灣人權促進會工作人員邱伊翎以及鄒宗翰都是人權工作的新手,看他們怎麼帶著台灣出去,帶著世界回來。 ‧介紹FORUM-ASIA及東亞人權論壇兩天的人權培訓課程接近尾聲時,我們要介紹五月份的東亞人權論壇,這個以民主化為主軸的論壇會有來自於亞洲各國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齊聚ㄧ堂討論接下來面對各種人權可能侵害的行動策略,台權會的葉亭君將介紹這個活動以及擔任志工的機會。

議程網址:http://www.tahr.org.tw/index.php/article/2009/03/25/657/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許雅惠老師演講:通往夢想之路--新移民婦女的就業與社會資本



20090402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許雅惠副教授蒞臨本校演講,講題為:「通往夢想之路:新移民婦女的就業與社會資本」。

相關資訊與講綱請參閱左側連結「課程論壇: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

演講摘要:

地點:原民院A137教室

1.介紹「育嬰留職津貼」
A.有三歲以上的小孩,夫妻雙方各可享有留職停薪六個月假期,領原薪水的六 成。
B.歐洲的社會政策取向強調家庭,歐洲的親子假是有規範的,一個月兩個月的時間,要特別性別的人才能請,有爸爸月或是媽媽月之分。
2.移民的時代,不管有沒有全球化,一直在移民,幾千年來,人類本來就一直在 遷移的歷史。
3.移民女性化
A.女性跨國移工。
B.因應經濟發展,雙薪家庭的出現,造成家庭結構轉變,需要更多的托育、家事服務。
C.移民多從事三低的工作,危險的、較沒有技術的、容易弄髒的、沒有意義的, 勞動市場的改變造成很多的移民。
D.1984年專門以移民、移工的專刊為主體的主要專刊,其議題就是為女性移民。
E.2005年聯合國的報告中其中一項就是移民女性化。
4.全球保母鍊,主要照顧者不是媽媽,而是保母,她們不是禁止不動的,一直在菲律賓及其他國家流轉,當中還是有階層化的。
5.因為本地產業外移,女性移民通常在移入國裡多從事較低階的工作,低薪、低技術、餐廳、家務等等工作。
6.跨國婚姻,很早就存在於全球,早期可以看到美國從俄羅斯、東歐去進口所謂的郵購新娘。最近這幾年在亞洲可以看到蓬勃發展,台灣人到日本去,韓國人到日本去,中國大陸的到日本去,在二十幾年前,後來是到台灣,現在是到韓國,因為韓國的經濟現在起來了,基本上可以看到,在日本、台灣、韓國還是一個接收國,越南、中國、菲律賓、南韓是輸出國。
7.夢想之路:女性移民動機
A.新移民女性通常是為了什麼夢想來到台灣。
B.「經濟」是主要誘因。
C.把女性移民的夢想放回其母國的社會脈絡,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同理心。
D.對經濟、社會的貢獻,是大家所要去重視的。
E.在移民的研究裡面看到,是有階段性的,並不是永遠都這個樣子,所有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一個移民的網絡把她接過來,接過來之後才慢慢的進入到一個接待社會內部比較複雜的社會裡面。信任成為很大的幫助,但是當中還是可以看到剝削、不平等,也看到一些不好的,負面的東西,人不親土親這東西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改變,可以慢慢思考到所謂的社會資本這個概念,資本可以用來去解釋她們的網絡變化還有她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變化、選擇的概念。
F.追求更好的生活與社會經濟地位是跨國婚姻的最大動機。
8.認同,早期的外籍新娘,官方改成外籍配偶,配偶對女人來講沒有主體性,學術界不是很滿意這個名字,現在有新移民女性的稱呼。
9.夢想與現實之間
A.生活與文化適應。
B.社會歧視與污名化。
c.婚姻本質的威脅:無法互相信任。
10.新移民女性問題現在在韓國逐漸產生。
11.服務過程真正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12.社會資本跟社會網絡是相通的,有網絡就有資本,過去工作經驗、人脈、教育程度等都是資本,資本可以轉化成有用的資本。
13.文化資本,例如: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語言、家庭,為文化資本,是其他人所沒有的。
14.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例如:找工作,大部份人找工作都是透過熟人介紹,而不是就服站,認識愈多人,社會網絡愈多,累積的社會資本也就愈多。
15.社會資本就像助燃劑。是一種加乘的效果,再次複製不平等。
16.一個人要擁有社會資本就要先擁有網絡,當中是有性別差異的,例如:生命中的貴人,女人是較少的,但是有很多手帕交,較沒有拓展網絡的機會。
17.創造社會資本,把網絡建構起來。
18.新移民家庭服務的瓶頸,例如:沒辦法高度參與等,對婚姻的不信任。
19.新移民女性在生活的面向,生活場域不同的發展,透過介入,協助把社會資本帶入方案。
20.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是累積與動員。
21.社會資本→性別不平等關係,婚姻關係的位置、污名化。
22.透過切斷同鄉的連結來換取台灣人的認同,有些人希望被認可,文化學習。
23.增加經濟自主權與連結。
24.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
25.同鄉網絡可能只維持在初期,以切斷同鄉網絡換取家庭、社區的信任。
26.疑慮來自婚姻本質的不信任。
27.在就業過程中可增加很多人脈及能力。
28.在就業的過程去尋找社會資本(貴人)。
29.通往想之路就是就業、社會資本。

問題討論:
Q1:在富里鄉的外配想找工作,但當地又沒有什麼好的工作,都是洗碗工之類的,那有沒有什麼創意可以放在產業裡頭,然後開發比較好的工作給外配還有本地人,像在慈濟對面有賣盆栽,去看病人不是都要買盆栽,去working house又很貴,那位什麼不去做相關產業,現在店面也不是很貴,為什麼不去賣盆栽,工作也比較好一點,比起洗碗、打掃的工作,為什麼都沒有人可以去做呢?
A1:idea不錯,你要去提供他人力資本,在地資源還是要有在地人去掌握、開發才是最有辦法的。現在全世界對於女性的創業、就業、微型產業,如果把人送到大公司、跨國公司底下,只是人家的一個小棋子,好處都是資本家拿走了,基本上還是沒有辦法滾動你的社會資本,機器生產過程中也沒有人與人的互動,自行創業、微型產業,這種有創意的東西,能夠帶動人生命本質的東西,我覺得是一個相當好的想法,一個方向。新移民他們有文化資本,食物酸酸甜甜的,是我們做不出來的,這就是他們的文化資本。

Q2:剛剛老師有提到對新移民的稱呼,那有沒有對她們比較合適的稱呼?
A2:他們有自己內部票選出來的唯一名稱─南洋姐妹,那大陸得怎麼辦,我們盡量不要去命名,其實一個名字就像是標籤化,移工總比外勞好吧,某種程度,某種階段是可以的。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TIWA顧玉玲理事長演講:先來後到都要知道-新移民在台灣



20090330邀請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顧玉玲理事長蒞臨本校演講。相關資訊請見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地點:原住民民族學院簡報室B310

演講摘要

多元化的社會,國際化的社會,會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移民」,台灣面對的新移民組成大多是來自東南亞鄰近國家,這些新移民來到台灣從事幫傭、看護、勞力工作,透過婚配關係來台者亦不在少數。面對到新移民所帶來的異文化的衝擊,我們的「無知」常常會被直接套用在這些異文化上面,卻忽略了文化本身的異質性。比如說,越南的傳統服裝是淺色(白色)質地相當薄的長裙,這樣的穿著如果搭配較深色的貼身衣物時,貼身衣物透過外衣會顯露得相當明顯。當越南女性在台灣展示他們的傳統文化的時候,台灣的女性立委跳出來振振有詞的說:「這是在物化女性,滿足男性的偷窺慾望!」;乍聽之下言之鑿鑿擲地有聲,殊不知這種穿著在越南國內是相當普遍也很自然的事情。

外籍配偶知多少?

台灣的外籍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在面對到這些外籍配偶時,台灣社會長期以來普遍存有負面思維與刻板印象。不斷的將外籍配偶污名化與妖魔化:一聽到跨國婚姻就想到這是個假結婚的騙局、外籍配偶的小孩都比較笨而且發展遲緩、影響人口素質(教育部次長甚至對台灣女性發表為何不多生一點的言論)、社經地位與教育水準低落、甚至有基因缺陷這種種族主義的歧視言論;再不然就是將外籍配偶無知化,但是在資訊不對等的跨國婚姻之下,不管對男女雙方都是不對等的。外籍配偶最討厭別人說她們是商品化的婚姻,她們擁有絕對的身體自主權與尋找出路的決策權,並不是將自己「賣」到台灣來;也不喜歡別人一直灌輸她們「要乖、要聽話」的論調。試想,我們會對一個在芝麻街或者是地球村任教的外國人(西方人)說這種話嗎?將外籍配偶污名化/妖魔化,再不然就是將外籍配偶塑造成很可惡或者很可憐:商品化的婚姻、都是假結婚的幌子、來台灣是為了錢;會被夫家虐待、沒有經濟能力只能仰人鼻息、缺乏社會網絡以致孤立無援。不斷的將外籍配偶的跨國婚姻導向金錢或者利益取向,使得外籍配偶長期在台灣受到歧視與不平等的對待。

聽眾提問:當面對到弱勢族群(例如說身心障礙者或新移民)時,常常在對話中 會過度小心,如此一來在雙方接觸相處的過程中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講者回應:這反映了相對條件較好的人要平等對到其他人是很難的(不論正面負 面),真正平等相處是不容易的,會很怕把弱勢族群「神聖化」,這逾 越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這很難,也沒有標準答案。
反人口販運在台灣

行政院制定「防治人口販運行動」,跨部會的挪用預算,並且動員龐大人力進行「獵人頭」計畫,目的不是要防止非法的人口販運,而是只為了交給美國一張好看的「成績單」。嚴格且不合理的婚姻面談機制限制而且剝奪了新移民移住台灣的權利,面談與訪談機制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要關心新移民與保障新移民的權益,而是千方百計要找出兩造雙方回答的破綻,種種不合理的問題不只可笑,而且有侵犯隱私權的爭議;例如移民署面談的問題會問到:夫妻作愛後是誰先上廁所?妻子的婆家家庭成員、背景?如果有絲毫榫頭接不上便認定婚姻有疑慮,而剝奪結婚的權利。
這嚴格限制的「婚姻錄取率」不僅不合理也剝奪人權,更突顯了種族以及階級歧視,不斷強化落後國家的婚配關係都是假結婚的嫌疑犯等負面印象。國籍法與移民法都壓榨新移民在台灣的基本人權,國家機器可以以違反公序良俗或者以國家安全為由隨時遣返新移民,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相符的活動也被視為是非法的,這樣一來限制了新移民的工作權,可能造成經濟條件日益惡化,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台灣號稱民主進步的先進國家,但是對於新移民的態度卻是有種族與階級歧視的,尤其對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更是有差別待遇。在限制和預防非法的人口販運從事不法勾當的同時,也剝奪了正當目的婚配或移入台灣的新移民的權益,不僅僅對新移民不公平,同時也是台灣人民的損失(婚姻、勞動等等)。新移民對社會絕對有正面的貢獻,例如:穩定的勞動生產、新興消費市場、豐富多元文化等等。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演講:新移民在豐田


相關資訊與講綱請連結左側「課程論壇: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

演講摘要
講者:楊鈞弼 總幹事
時間:2009年3月26日
地點:原民院A222教室

一、豐田移民歷史
1.「豐田」是個移民村,民國2年日本移民來此開墾。
2.日本四大移民村:
A.吉安。B.豐田。C.鳳林。D.鹿野。
3.新竹、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來此雜居(民國6年)。
4.民國34年,日本離去,閩籍成為新移民潮。
5.公地放領政策實施,原著民也遷移來此,例如:馬太鞍、太巴朗、東勢阿美。
6.民國60年,雲嘉地區人口來此開發,帶來養殖技術。
7.「豐田芋」帶來繁榮的經濟發展,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口移居於此。
8.民國88年,外籍配偶(新移民)成為最新移民潮。

二、社區工作在豐田
1.認同感,對社區的認同和喜愛,進而想要打造社區的理想化。
2.因豐田的特殊性,造成人口的移入移出,基於想在此深根的願望,希望能夠凝聚豐田的人口。
3.最初的社區工作雛形,由幾戶人家組成「鄰里工作群」的小團體。
4.基於政府要求專業化,小團體被迫轉型,成為合格,受政府認可的協會。
5.主要工作:A.客家婦女家庭問題B.隔代教養C.學童教育D.社區老人福利E.外籍配偶。
6.所有工作都是因應問題產生的危機,發展出相關服務。

三、社區血緣概念
1.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精神。
2.禮運大同的理想─「承諾」。
3.社區一家人概念。
4.鄰里互助、照顧、關懷→在地認同凝聚→社區血緣形成。
5.我們都是一家人,新移民女性也是,不能否定她們身為社區的一份子。

四、新移民女性問題
1.語言溝通障礙。
2.國籍問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適應不良。
3.不受尊重,即使是夫家也會歧視外籍配偶。如何幫助她們?
4.政府規定外籍配偶需上「生活適應學習課程」滿70小時,才有資格申請身份證。
5.提供她們實質的需要,例如:機車考照。
6.辦理證照考試課程,例如:中餐丙級廚師考試,幫助新移民女性可以合法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