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在文化主體的舞臺上,以音樂進出世界」演講摘錄



演講者:鍾適芳
講題:在文化主體的舞台上,以音樂進出世界
時間:2010年1月7日(四)
地點:原民院2F展示廳
記錄:呂冠儀
整理:鍾蕎憶

一、大大樹小歷史
1993年創立的大大樹,初始,以引介西非、拉美地域性重要音樂風格為重。1997年後轉向自製音樂與出版、音樂節策展,再歐洲為指標性的雜誌推薦自製歌曲,當時的雜誌對於書寫方式及批判各方面皆是以嚴格的態度面對,受到青睞是不容易的,脫穎而出在雜誌上決定做五頁的報導,並將亞洲樂人推介至國際專業舞台,然而當時的傳播工具為傳真為主來進行連絡。同年開始以小型音樂活動策劃,2001年起「流浪者之歌音樂節」策畫亞洲樂人歐洲巡演音樂是受限制的表演型式,因此開啟國際合作。

二、「世界音樂」再思考
世界音樂大量的標籤與分類化,擁有便利性但背後的力量以亞洲音樂概念同時也是以歐洲中心的思考方式來訂定的,但我們必須思考世界的音樂,我們自己的位置有在何處?推廣之後的問題如︰唱片無法歸類、各樣不同的音樂形式。 在文化權力的地圖中,包含著論述、標準性以及聽眾群,世界音樂作為傳播的管道及其未來性。

三、新耳朵.新視界 —以「流浪之歌音樂節」的策劃為例
音樂節主題精神策劃且包含音樂的遷移及融合如︰摩炫三重奏為波蘭的路邊開始起嘉,以建築的方式把手風琴組合起來。複舞台、多單元的同時也必須換上新的耳朵,開拓音樂視野如︰魂花本是搖滾樂團在日本,但在神戶地震後認為必須為社會付出力量,於是走入災區,問題是再震災的地方沒有電的使用,於是他們決定以日本當地的樂器來做個替代,反而讓一般民眾更容易聽見他們的聲音,也讓民眾重新看見他們。國際交流的音樂平台則希望有政治議題的呈現如︰與四方報合作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且與創造國際樂人合作的計畫。

四、跨界合作‧亞洲串連
林生祥在2006年自己創作的歌曲,從反水酷到國際音樂舞台,舊東德的地點參加音樂節作為交流平台並且跨音樂文化的學習與合作,讓音樂在地的跨國界創作計畫。雲力思的GaGa專輯於德國的電台製CD,唱出回歸部落,傳承母語歌謠及採集再創,再加上演唱風格具代表性,專輯順利的進入歐洲世界音樂榜的第十八名。Urna Chahar Tugchi、鍾玉鳳則是以傳統的音樂訓練出發且餐與流行樂演出編曲,同時獨立創作與跨界合作的走向世界舞台的亞洲樂人,如何以傳統為根柢音樂創作與世界「交談」。

「新移民的文化鬥爭」演講摘錄



演講者:張正
講題:流浪之歌 四方之聲:新移民的文化鬥爭
時間:2009年12月17日(四)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記錄:陳英佐
整理:鍾蕎憶

壹、 在台灣的新移民與移工

其實新移民與移工就在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像在演講前一天晚上的時候,吃飽飯到志學街上的宜德採買東西時,剛好看到了一個越南來的新移民,便拿四方報給他閱讀,在他的引薦下,得知對面刷刷鍋的老闆娘也是越南人,於是去拜訪他,恰巧的是,這名刷刷鍋的老闆娘也曾經把她的畫作投稿到四方報,並且入選了,因為有了這層面的關聯,彼此的距離就拉近了許多,所以受到老闆娘非常熱情的招待。目前在台灣的東南亞外籍配偶的人數約有十四萬人。

貳、 四方報創刊:

在越南四個月的經驗中,體會到異鄉人的感覺,在語言不通的環境下,那種想要看到家鄉文字的渴望,於是乎看到中文刊物─法輪功的書籍時,便很開心的拿來閱讀。以這樣子的體驗,設想在台灣的新移民、移工,他們也會想要看到家鄉的文字,因此四方報創刊了。

2006年9月,泰文「新能量報」、越文「四方報」,以「Poly Voices破立之聲」為計畫名稱,分別試刊。2006年12月,泰文「新能量報」停刊,越文「四方報」正式創刊。一開始四方報的流通方式,是靠著張正一家家的跑小吃店,以免費的方式希望他們可以把四方報放在店中供人閱讀,到現在則是有固定的據點可以放四方報,還是以免費的方式,也可以採用訂閱的方式,每份二十元。

參、 四方報概要

越文「四方報」每月農曆十五出刊,會定這個日期的原因是根據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漢人思維,覺得看到一輪明月高掛天空,就會讓人想起遙遠的故鄉,沒想到在越南並沒有這樣的思維,所以犯下了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取名「四方」的原因是「從越南北中南地區來到台灣後,散到台灣的四方」。定期移民刊物(母國文字)的意義:抒發情感、穩定情緒等。

四方報的內容大致可以分類為時事、新聞、交友、家庭、心情、法律與生活資訊等。像其中有一個版面叫「回望母國」,主要是介紹母國的文化以及表達對台灣的看法,像在越南也有重男輕女的現象以及認為長女犧牲是應該的,而對台灣印象最好的地方是價格不二價、遵守交通規則,比較不好的地方是生男生的觀念,雖然越南也重男輕女,但不會覺得生女孩不好。
對於張正來說,四方報的成功在於四方報的消失。

肆、 Q&A
Q1:四方報不同於主流的報紙,其切入點是(公益、文化鬥爭是一開始,還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理念)?
答:初期的考慮是單純想做這份報紙,而剛好身邊有資源和經費,是以自己當初在越南的經驗為出發點,後來概念才慢慢發展出來,關於是誰的鬥爭,現在還不知道,或許是自己的鬥爭,對台灣的想像。
Q2:選媒體的素材標準是?如何抓到平衡點?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答:最基礎的─情感,或者是有趣又能取得知識的,因為有存活的壓力,因此也有商業相關的。於由是立報出身,移工是弱勢,弱勢要挺弱勢,而且有關於他們的新聞是獨家的。
Q3:移工、移民有覺得自己是弱勢(站在替弱勢發聲的立場)?
答:他們自己也會這樣覺得。不過有一個調詭的地方是不能寫稿的人,相對於能寫稿的人就會變成弱勢。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系列演講(四):在文化主體的舞臺上,以音樂進出世界


講題:在文化主體的舞臺上,以音樂進出世界

講者:鐘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

時間:2010年01月07日(四) 上午10:00~12:00

地點:原民院2F展示廳

講綱:
一、大大樹小歷史
1993年創立的大大樹,初始,以引介西非、拉美地域性重要音樂風格為重。
後轉向音樂製作與出版、音樂節策展,並將亞洲樂人推介至國際專業舞台…….

二、「世界音樂」再思考
1. 世界音樂,世界的音樂?— 文化權力的地圖
2. 世界音樂作為新的音樂分類與標籤
3. 世界音樂作為傳播的管道及其未來性

三、新耳朵.新視界 —以「流浪之歌音樂節」的策劃為例
1. 音樂節主題精神
2. 複舞台、多單元的策劃
3. 換上新的耳朵,開拓音樂視野
4. 國際交流的音樂平台
5. 創造國際樂人合作的計畫
6. 歷屆音樂節主題與理念說明

四、 跨界合作‧亞洲串連
林生祥、雲力思、Urna Chahar Tugchi、鍾玉鳳等亞洲樂人,如何以傳統為根柢的音樂創作與世界「交談」。

五、小結與討論

講者簡介:

鍾適芳
1993年創立音樂廠牌「大大樹音樂圖像」。2001年創辦以「遷徙流離」為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2004開始【女歌節】。曾在台北愛樂電台【世界叢林】節目發聲多年,以專題介紹各地域音樂與文化。現也在政治大學廣電系兼任授課。

擔任總策劃的音樂節慶活動有:【2004夏至亞洲音樂節】(嘉義縣)、【2005美濃秋豐音樂祭】(高雄縣)、【2005尬傳統‧人人有責】(台北市) 【2006兩廳院廣場藝術節—節慶音樂悠遊場】、【2007-2008 嘉義縣社區藝術節】、【2009碧潭音樂節】(台北縣)、【2009北回歸線環境藝術節】(嘉義縣)、【2009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等。

音樂製作包括檳榔兄弟的【檳榔兄弟】、【邦查WAWA放暑假】、【Bura Bura Yan】、【失守獵人】;林生祥的【臨暗】、【種樹】、【野生】;以及烏仁娜【生命】、羅思容【每日】、楊祖珺【關不住的聲音】、雲力思【Ga-ga】等作品。

研究規劃案主持經歷:【2008-2009嘉義縣聲音建置計畫】、【2006高雄縣美濃客家音樂中心規劃】,以及【2004桃園縣流行音樂中心規劃案】。

「一同苦行,我也是台灣人」演講記錄



講者:洪仲志、森以恩
時間:2009年12月26日(六)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記錄:張雅淳、黃曉婷
整理:鍾蕎憶

洪仲志

1.這次的演講,主要以分享新移民心聲為主。
2.目前在台的新移民配偶加上子女(含大陸、港、澳)人數已超過一百萬人。
3.平均台灣中,每5.62對結婚新人當中即有1對,其配偶為新移民。
4.在這些外籍配偶人口中(除了中國以外),以越南、印尼、泰國人數最多。
5.外籍勞工人數有347,618人,在個人或社會服務業約17萬人。
6.台灣適婚年齡男性的比例較女性多20%。
7.鄉村外籍配偶主要以傳宗接代和農務協助為主。
8.與外籍人士結婚(特別是東南亞籍),其實背後會面臨到相當大的壓力,演講者在結婚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挫折分為下列三部份:
※一波三折
第一波我要結婚了!
台灣適婚年齡男性比女性多%
鄉村傳宗接代與農務協助
改善娘家生活環境
●第一折膚色及國籍問題(在哪結婚)
●第二折準備來台(面對冷冰冰的文件、面試及等待)
●第三折美夢成真或問題叢生?(就業問題及家暴問題等等)
8.1挫折(一)
8.1.1膚色不代表一切,但是影響力很大,尤其對非白種人而言。講者先生為印尼人,由於膚色偏黑,經常被認為是外籍勞工。
8.1.2在哪個國家結婚?我國的移民法對歐美國家較寬鬆,但是對於東南亞國家而言,則必須面臨一番考驗,講者由於夫家在印尼,因此為了能順利結婚,必須先在夫家辦婚禮,並且有喜筵照片等證明文件,才能開始丈夫的移民申請程序。
8.2挫折(二)
8.2.1折磨人的文件申請:往往文件申請需要耗費2個禮拜以上的時間,之間若有不符合申請標準的話,則又必須重新申請,因此整個過程相當耗時費神。
8.2.2面試、等待:在面試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相愛的人,由於面試官的主觀判定而無法順利結婚。
8.3挫折(三)家庭暴力:95年時平均每100位外籍配偶中,就有1-2位曾經受暴,但是此數值仍有黑數存在,因此實際上的受暴人數應該不只這些。
9.我們應該要更友善的對待不同膚色的人,並且用他們的角度看他們的需求。
10.不要把新移民視為新移民,而應該將他們看做台灣人。
11.12月18日為國際移民日,而且世界上有2億人出走母國成為移民,因此要更友善對待他們。

森以恩

真正的聲音
1.他認為台灣是一個開放的國家。
2.來時台灣面臨文化衝擊,也感受到台灣人很冷漠。
3.發放ID 台灣→居留證,在英文的解釋,外籍人士誤解為台灣人把他們當成外星人。(是否給他們人性化的名詞)
香港→香港身分證,金片卡,可以查外籍人士有做過什麼工作等。
4.森以恩參與台灣的人民運動,是為了家庭的未來。
5.他希望台灣人可以對別的族群更友善,用他們的立場,去想他們的需要。

Q&A時間
Q1 講者先生來台灣之後,是否有嘗試工作或僅僅就學?
A1 講者先生在印尼時是當會計,其薪資可以在當地過優渥的生活,但來到台灣後,由於找不到合適工作(也許因為對物質的價值觀差距大),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後來幸好有教會系統支持及印尼商店的工作,才開始慢慢找回自信,之後回到學校進修,希望之後可以為移民、移工的權利做倡導工作。

Q2 講者先生希望可以做什麼工作?
A2 他比較想當牧師。在香港工作時,每個星期日都去找外籍勞工聊天,星期五、六也都掛在MSN上,希望外籍勞工有事情、煩惱都可以找他聊,相當關心一攻的心理需求層面。

Q3 移民局防止假結婚的面試方式,過於不把人當人看,這個是否可解?
A3 雖然同意移民局/法該保護台灣人,但是越嚴格的制度往往會衍生更嚴重的問題。所以不一定要通過仲介,也許可以藉政府以更人性化的方式進行與外籍配偶的聯姻。
同學回應:我們應該先檢驗娶外籍配偶的台灣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才是最重要的。

Q4 你最想為你的孩子倡導什麼?
A4 為特別希望為孩子爭取什麼,但是希望為其他孩子爭取更多時間,請大家用更多時間去了解他們,並且給他們更多時間去適應。

Q5你的身分較特別,你的孩子會不會有原漢認同的問題出現?
A5 自己小時候相當喜歡「山地人」這個稱呼,但是長大後覺得原住民這個名稱會被框架住,因此在原漢認同上,調適了30年左右才調適好。對於孩子,希望在他現在的學習上,可以慢慢教這部份的概念,因為他也許也會面臨同樣問題。

Q6現在不少新台灣之子,那你是否會擔心你的孩子因為外表而產生適應困難?
A6對於孩子的外表是否會造成適應上的困難這部份較不擔心,只是孩子因為獨子的關係,較難融入團體內。另外也擔心孩子不懂印尼語,畢竟這是丈夫的母語,希望孩子也能夠學習。

Q7 為什麼台灣人不把人當人看?是為了防止假結婚及國際經濟的不平等。
A7 不一定,是為了防止假結婚及國際經濟的不平等。國家是否在新移民政策應該做個修正或更人性化。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在過程中,都已經看到問題了。

Q8 ⑴對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政策的想法,面試題為了防止假結婚等問題,還不如用來檢驗自己,為什麼要以介仲的形式結婚。在台灣結婚也是一樣,到另一個家庭,就是新的成員。面試的本質應該是要問主動發動結婚人的動機。
⑵你想為你的孩子倡導台灣那個權利?
A8 沒有特別重視在小孩的部分,因為台灣的政策不錯,他已經是台灣人也是印尼人,更是原住民。如果應要爭權利的話,我會爭取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他們,接受他們,少一點特別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