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AI王興中秘書長演講:與你一起改變世界-AI國際人權運動半世紀





相關課程資訊請見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演講摘要
題目:與你一起改變世界──AI國際人權運動半世紀
時間:2009年4月22日am12:00-14:00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主講: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秘書長 王興中
紀錄:鄭國生
整理:陳聖光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簡稱AI)的夢想

這張照片是英國星光大道”Super Idle”的Susan阿嬤,貌不驚人的她所帶來的表演技驚四座,成為youtube點閱率急速飆高的一段影片,選這首歌”Dreaming A Dream”,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她的心境與處境。

國際特赦組織就是在做一個夢,但是做什麼夢呢?北京奧運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對我們說那個夢應該是人權。國際特赦組織要求的遠景就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能得到保障,如此你才能活得像一個人。

事實上近年世界在人權方面已經相當地進步,一九四八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後,各國已經陸續通過各種規範、人權宣言,成立人權區域組織等,這些條約與國際法裡所列出來的內容,已經涵蓋生活的一切,但是大規模侵犯人權的案例仍然不斷地發生。

舉例來說,我們雜誌這期案例就是在敘利亞有個穆斯林,他因為參加一個政府查禁的地下組織,現在被判了十二年徒刑。另外一個發生在厄利垂亞(State of Eritrea),一個非洲國家。境內的宗教團體都受到打壓,東正教徒也遭到限制與軟禁。

再來是這位緬甸喜劇演員,他雖然很有名,但是因為在去年風災之後,公開批評政府效率,並主動協助當地社團合作救災,結果被判五十九年徒刑,最近在國際壓力下減少到三十幾年。另一位委內瑞拉的女性,受到家暴而申請離婚,可是離婚之後前夫找人強暴她,但法院判決卻釋放前夫,政府也沒有積極逮補犯人,使她長期生活在恐懼中。

所以世界上雖然已經有保護多種面向的國際法條約,這些事情還是大量不斷地發生,AI就是要讓這些人權得到落實。既然是國際公約與宣言,表示全世界都應該簽署,同時簽署國必須履行條約內容。

村上春樹今年二月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因為當時後正值戰亂,大家都叫他不要去領,但他還是出席頒獎典禮。他在致詞時講了一段話說:「在一座高大堅實的牆和與之相撞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的這一邊」(按:原文為英語講稿:“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AI並非站在雞蛋這邊,而是要訂一條雞蛋跟牆都必須遵守的條約,方法就是集合所有的雞蛋。

AI組織起源與工作內容

簡單講一下AI的內容與組織。剛剛給大家看的影片是簡單介紹AI的歷史,裡面講的大概是有一個英國律師Peter Benenson,他在1960看到一份報導,有兩個葡萄牙學生在喝酒時說了一句:「敬自由!」,就被捉起來被判刑。他無法容忍這件事情,世界人權最基本的就是保障言論自由,但是沒想到兩個年輕人因為這樣一個小動作就被判刑入獄,他感到非常憤怒。

但他不同於一般人,他開始想要怎麼解決問題,最後想出來的,就是決定要寫信要求葡萄牙政府釋放這兩個人,因為二人都受到國際公約保障。他知道光靠自己一個人能力不夠,所以也寫了一篇社論”The Forgotten Prisoners”,提及世界各地未經公正審判就入獄的八名良心犯,並陸續在各國報紙上被刊載,受到各方支持,許多人開始寫信給葡萄牙政府,後來這兩個人終於受到釋放。這就是一九六一年第一次的特赦行動。

後來大家一起討論後決定要成立一個正式組織,就是AI。因為一開始就是草根運動,散布在各國,唯一的辦法就是請住在附近的會員自己組成一個團體,自己運作。同時大家再同時設立國際秘書處在倫敦,研究人權案例,把各議題宣傳到世界各地的小組,聲援受害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辦了一個晚會,以蠟燭代表人權,鐵絲網圍繞在上面,代表蠟燭是人權努力的象徵,這個蠟燭的LOGO後來成為AI代表。

AI的遠景是每個人都要享有人權,同時結合研究與行動。世界上的迫害個案,常被忽略與掩蓋,另一方面常牽涉該地區複雜的背景,我們就是要針對這些個案,做研究調查,證實有發生事實,也牽涉人權侵犯,才會把案件化為行動,請大家聲援或解救,以改變某國家的狀況。

AI為了要達到較大的影響力,堅持一些基本原則,這是非常獨特的。大部分國際人權團體,比較是研究型的,透過學術向政府施壓;而AI是由各地的普通人組成,力量來自於民間直接行動。由於是獨立組織,獨立於政府之外,所以拒絕官方協助,也不要大企業的捐獻。一開始經費來自會員會費,現在工作越來越多,所以也要跟基金會募款,但堅持捐款必須來自民間與私人,以堅持公正原則,才能超然於各種意識形態之上。

比如說,任何會員只要擔任政府官員,就不能同時兼任AI幹部。而且從一開始AI就要求小組不能只選擇一種案件,聲援時得包括三個領域:共產國家、西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用這種方式讓參與成員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限制,能有一個公正的立場。而且AI有個特色是國際團結運動,大家接觸到的運動團體比較多是關心跟自己有關的議題,例如台灣原住民團體,當然會先關心與原住民事務相關的問題。

但是AI在一開始就鼓勵會員關心他人權利。其基本運作方式是,各個國家互相援助,例如台灣有死刑或家庭暴力問題,AI會請其他國家來聲援台灣;但是台灣自己必須去聲援其他國家,所以這也是AI與其它團體不同的特色。

Al工作內容的變遷

AI研究每個案件最後都會化為行動,直接的行動。AI的工作重點從一開始的救援到現在已經有很大不同。現在沒有時間一一討論,所以只能把目前關心的重點跟大家講一下。

如果從時間發展來看,AI一開始是救援良心犯,大約從七零年代擴展到酷刑問題。許多良心犯在獄中最大的危險就是刑求,基本上都受到酷刑的威脅,七零年代開始推行全球禁行酷刑的活動,後來成功推動了「反酷刑公約」。後來要求每個國家要有基本人權公約,發現有問題時要動員會員去推動。死刑問題後來得到比較大關注,這是酷刑最大的極致,違反了人的生存權,一但施行就無法回復。到了2007年通過決議,隔年再次重申要求世界都停止死刑。

八零年代比較多難民與庇護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來自戰爭,難民與人權有直接關係。九零年代之後開始推動一些全球性運動,包括對女性的暴力,管制武器,在反恐戰爭中對人權的侵犯;或者今年開始關心貧窮相關議題,展開新的全球運動,這些都是AI要求要落實國際人權的標準。
例如為什麼要管制武器?世界上很多人的人權受到侵犯,大多源自於戰爭爆發。國內或國際衝突,會波及很多無辜平民,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控制全球武器移動的話,尤其是武器交易或轉賣,對人權就有間接的保障。
這是從AI的時間發展來看,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做法來看,可以做些分類。一開始工作很大一部分針對個人,從大學生到良心犯,都是AI的重點,這是對於具體受迫害的個人。有些迫害是來自國家結構問題,後來就針對特定國家有系統地的發動運動。
2008年北京奧運,我們發起一連串的運動,要求改善中國境內人權狀況。再來就是AI會針對突發性的人權危機做回應,例如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及加薩地區的問題。因為這是2007年年底的突發事件,但是以色列突然發動軍事攻擊,是針對貧民而不是軍隊,AI馬上就開始關注這種人權侵害問題,對以色列駐台代表表達我們的抗議。
除了上面的議題之外,現在關切主題變很多。例行性關切如尊嚴運動、女性暴力、控制武器、企業與人權、經濟社會與文化、國際法國際組織、軍警情治單位、工會、醫療相關、人權教育、難民、兒童問題等。這些議題在AI裡面都有專門小組處理。

世界真的被改變了嗎?AI與台灣的關係

AI如何改變世界?AI確實使世界有所改變,這些人權公約可以監督國家保障人權,不斷救援良心犯,再來是強調人權教育的工作,特別是在第三世界還有台灣這樣的國家。

AI早期從西方國家發展,他們人權教育比較普及,但在亞洲如台灣,基本上很難學到什麼是人權,怎麼保護,所以人權教育也被視為重要工作。透過各種層面讓人權提升至更受尊重的境界。
簡介一下AI跟台灣的關係。最早開始是台灣的戒嚴時期,六零到八零年代,全世界有非常多分會跟小組,為救援或保護台灣政治犯花了許多心力。事實上是從白色恐怖開始,就受到國際特赦組織的支援,有很多會員寫信要求政府保護,不得對這些人刑求或處決等等。

當時台灣身處高壓戒嚴狀態,所以無法成立AI的分會。但是在八零年代末,自由民主化之後,當時受到AI救援的人們,開始與其它關心人權的朋友創設AI小組。1988年左右出現第一個小組,應該是呂秀蓮在婦女新知成立的小組,到後來1989年在義光教會成立小組,接下來就到處設立分會,義光教會現在還會每個月聚會、通信,為其他國家良心犯聲援。
九零年代之後台灣已經沒有政治犯問題,比較關切的台灣議題是死刑,如蘇建核三人,AI施加許多壓力,因此大概從三年前開始,法務部沒有核准執行任何死刑。慰安婦與人口販運是國際問題,各國都有向日本施壓。
去年特別關心集會言論自由,AI經過調查後發表新聞稿,要求台灣政府必須對陳雲林事件的警察執法是否違法過當,進行公正調查。台灣政府有點皮,口頭上允諾,實際上沒做到,所謂的做到就是內部討論而已,甚至認為執法還要再加強。

最近的行動有:北京奧院排自行動、世界人權宣言六十年、紅手印反童兵運動、婦女節、緬甸人權等。AI工作重點是個案聲援,今年會特別注重原住民議題。各國人權護衛者則專注在東南亞,尤其是緬甸。之後會發展本土議題的工作,例如關注都市原住民的居住問題、農村貧窮問題,或是外勞歧視的議題等。AI跟其他人權團體不同的地方是可以引進全球網絡,動員國際支持,可以給本土運動者更多力量。

因為今天在原住民學院,談一下AI跟原住民族的運動,限於我自己的專業,可能沒辦法談太多。而且我們還是一個小分會,我們有許多地方要跟大家學習。AI對原住民族議題方面的實際行動是推動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再2007年九月通過。再來應該要條約化,沒有簽署的國家希望他簽署,有簽署的希望在國內落實;內容大概是要求政府保障原住民族能支配自己生活的一切,保有必要的土地與其它資源。

台灣分會對原住民族能做的很有限,但是從過去檔案來看,還相當注重原住民議題,與原住民委員會共同編纂原住民族的書籍。但在全球來講,AI所關心的議題與原住民都或多或少有關係,這個月聲援的對象三分之一都是原住民,世界各地最近一兩年關心的是印尼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原住民,雖然不涉入他們的獨立政治願動,但是因為如此而被監禁或判刑我們會支持。菲律賓的原民獨立運動常有被暗殺及監禁的個案,也是AI聲援的目標。另外有印度孟加拉強迫遷徙的問題,加拿大原住民多受到企業的侵犯。以及美國原住民受到歧視,特別是女性受到性侵之後,很難得到司法救濟等等。 AI做最多的原住民議題都在中南美洲,不管是土地被企業強佔,因為歧視無法得到基本社會服務,或在內戰之中收到攻擊或強迫遷徙等等。

如何參與AI?

假如對於我們介紹的工作有興趣,希望一起關心的話,AI能夠帶給大家的是說,因為它是世界最大的人權組織,透過我們的研究報告與聲援個案,可以帶給你一個國際視野。

不管關心什麼議題,可以知道在全球的狀況是怎樣,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國際網絡,可以透過AI系統,找到跟你共同關心議題的朋友,增加議題討論。加入AI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社區、教會、公司等成立AI小組,這是我們的基本單位也是力量來源。

小組的門檻並不高,可以三五個或上百個人,各種大小都可以。小組工作方式可以定期聚會、討論個案,寫信聲援等。如果你不喜歡太靜態,也可以辦動態活動,如實踐大學的小組在婦女節時,在自由廣場請路人簽署支持婦女救援。不管關心任何議題,都可以按照各人的興趣實際行動,方式就是你認為最自然、最有效,或最擅長、最有趣的方式。

另外AI剛成立一個亞太青年網絡,未來我們希望在各地校園都能夠有一些學生參與這個網絡,作為我們在校園的基礎,培育人權推廣大使。這是一個跨亞太十幾個國家的網絡,也是一個國際參與的管道。我們常需要許多志工,協助行政工作,也需要許多翻譯人才。我們現在有十幾個志工在幫忙翻譯,將外國資料翻譯成中文,也將漢文資料翻譯成外文,透過這種方式來做國際連結。
最後就是我們的網站,http://www.aitaiwan.org.tw是台灣網頁,http://www.amnesty.org是國際網站。我們現在除了紙本刊物,也有電子報,兩週發一次,告訴大家最近的案件與行動,我準備一張紙,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之後有任何相關訊息會發給大家。最後剩下半個鐘頭,我找了兩個介紹AI的動畫讓大家欣賞,在youtube上都可以看到我們上傳的宣傳短片,各位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那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謝謝!

提問
1.台灣人權教育與推廣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
台灣經常會把人權與政治牽扯在一起,使得一般人常常敬而遠之。我們必須一再聲明AI不是贊成或反對某政黨,而是要求個人的尊嚴與人身自由。台灣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把人權思想納入,但是在校園中還是很少相關的人權教材,因為人們普遍缺乏對於人權的基本觀念,更別說是對人權的信念。我們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開始,同時我們也比較難透過學校,能夠有比較有系統的推動。

影片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2009人權培訓課程:人權捍衛者了沒!

2009人權培訓課程:「人權捍衛者了沒! :台灣要人權!人權要什麼?人權要有人權捍衛者! 」

台灣人權促進會將於4/25、5/2、5/8、5/11-13舉辦2009人權培訓課程,相關資訊請參閱網址:
http://www.tahr.org.tw/index.php/article/2009/03/25/657/

另外,關於人權與公民權議題相關資訊,請參閱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本課程將由謝若蘭老師帶領學生參與人權培訓工作坊,相關活動訊息公告、照片或議題討論,請參閱課程論壇連結。

---------------------------------------------------
活動介紹:(轉貼自台灣人權促進會)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與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規劃了兩天的課程,要告訴妳/你價值混亂的日子裡,什麼是我們不應該放棄的原則,而口口聲聲說的人權,是不是只存在「我家後院」,而與他人無關,要如何在政治口沫橫飛的污衊與謾罵之外釐清每個議題的背後原因。從台灣到國際,台權會規劃了深入淺出的課程帶妳/你往人權捍衛者之路邁進。

培訓方式:
台權會安排了為期十四個小時的人權培訓課程,完成的學員可以得到參與證書,另外台權會尚規劃了五月東亞人權論壇的志工實作機會,讓有興趣的學員可以透過大型會議的協助跟人權捍衛者面對面以及更加了解亞洲區域的人權問題。

課程內容說明:
4月5日–入門的人權議題以及人權捍衛者相關課程 ‧說說人權這件事:認識基本人權議題與實務什麼叫做人權?如何判斷一個議題是不是人權議題?在面對人權議題的時候,一個人權捍衛者的角色是什麼?第一堂課邀請到台灣人權促進會的會長林佳範老師來就這個議題作學理上以及實務經驗上的分享。

‧人權123、認識台灣人權促進會、東吳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簡介人權議題以及兩個主辦單位,從一個非政府組織以及另一個高等教育機構來看人權的實踐,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蔡季勳以及東吳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專員李仰桓帶你走進人權的世界。

‧人權小活動在三十分鐘裡,台灣人權促進會要進行一個小活動讓大家從做中學。

‧人權問題的洞察與思辨人權侵害事件發生時,往往各說各話,有人振筆疾書,有人批評謾罵,是不是走上街頭正義就可以得到伸張,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劉紹華教你如何慎思審辨,看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人人都是公民記者的時代新興的各種媒體平台讓關心明星軼事的人可以都做狗仔,那麼對於弱勢議題以及人權關懷有熱忱的大眾們當然也可以在主流媒體外發聲,公共電視台獨立特派員製作人吳東牧要告訴你如何做一個公民記者。

5月2日—進階人權事務討論、國際交流及合作

‧動手作人權做一位人權捍衛者,除了動口更要動手實作,在發想一個活動之後,需要團隊合作以及實際的參與,這一堂課,東吳大學人權小組的同學們將帶我們現場操作,一起動手作人權。

‧國際人權地圖在第一次的課程了解台灣目前的議題以及狀況後,我們要帶大家從國際的觀點,來看人權概念的緣起以及在世界上發展的軌跡。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黃默教授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人權研究學者,除了回顧人權過去的發展,他也將介紹國際上的人權新興議題以及挑戰。

‧概述國際人權保障機制台灣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便與聯合國的人權保障機制脫鉤,只得透過非政府組織積極向外取經來獲得新知,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廖福特是國內重要的國際人權法專家,要帶我們了解國際上的人權保障機制。

‧國際串聯第一步既然聯合國的人權保障機制無法觸及台灣,我們的公民社會就主動向外連結,每每遇到重要議題都與國際盟友互相合作,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將就自己成功的實務經驗告訴我們國際串聯怎麼搞。

‧我們的國際交流經驗除了國際串聯,許多國際交流的寶貴經驗也是吸收新知以及分享所知的好場域,台灣人權促進會工作人員邱伊翎以及鄒宗翰都是人權工作的新手,看他們怎麼帶著台灣出去,帶著世界回來。 ‧介紹FORUM-ASIA及東亞人權論壇兩天的人權培訓課程接近尾聲時,我們要介紹五月份的東亞人權論壇,這個以民主化為主軸的論壇會有來自於亞洲各國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齊聚ㄧ堂討論接下來面對各種人權可能侵害的行動策略,台權會的葉亭君將介紹這個活動以及擔任志工的機會。

議程網址:http://www.tahr.org.tw/index.php/article/2009/03/25/657/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許雅惠老師演講:通往夢想之路--新移民婦女的就業與社會資本



20090402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許雅惠副教授蒞臨本校演講,講題為:「通往夢想之路:新移民婦女的就業與社會資本」。

相關資訊與講綱請參閱左側連結「課程論壇:新移民社會福利服務方案設計與評估」。

演講摘要:

地點:原民院A137教室

1.介紹「育嬰留職津貼」
A.有三歲以上的小孩,夫妻雙方各可享有留職停薪六個月假期,領原薪水的六 成。
B.歐洲的社會政策取向強調家庭,歐洲的親子假是有規範的,一個月兩個月的時間,要特別性別的人才能請,有爸爸月或是媽媽月之分。
2.移民的時代,不管有沒有全球化,一直在移民,幾千年來,人類本來就一直在 遷移的歷史。
3.移民女性化
A.女性跨國移工。
B.因應經濟發展,雙薪家庭的出現,造成家庭結構轉變,需要更多的托育、家事服務。
C.移民多從事三低的工作,危險的、較沒有技術的、容易弄髒的、沒有意義的, 勞動市場的改變造成很多的移民。
D.1984年專門以移民、移工的專刊為主體的主要專刊,其議題就是為女性移民。
E.2005年聯合國的報告中其中一項就是移民女性化。
4.全球保母鍊,主要照顧者不是媽媽,而是保母,她們不是禁止不動的,一直在菲律賓及其他國家流轉,當中還是有階層化的。
5.因為本地產業外移,女性移民通常在移入國裡多從事較低階的工作,低薪、低技術、餐廳、家務等等工作。
6.跨國婚姻,很早就存在於全球,早期可以看到美國從俄羅斯、東歐去進口所謂的郵購新娘。最近這幾年在亞洲可以看到蓬勃發展,台灣人到日本去,韓國人到日本去,中國大陸的到日本去,在二十幾年前,後來是到台灣,現在是到韓國,因為韓國的經濟現在起來了,基本上可以看到,在日本、台灣、韓國還是一個接收國,越南、中國、菲律賓、南韓是輸出國。
7.夢想之路:女性移民動機
A.新移民女性通常是為了什麼夢想來到台灣。
B.「經濟」是主要誘因。
C.把女性移民的夢想放回其母國的社會脈絡,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同理心。
D.對經濟、社會的貢獻,是大家所要去重視的。
E.在移民的研究裡面看到,是有階段性的,並不是永遠都這個樣子,所有的移民基本上都要靠一個移民的網絡把她接過來,接過來之後才慢慢的進入到一個接待社會內部比較複雜的社會裡面。信任成為很大的幫助,但是當中還是可以看到剝削、不平等,也看到一些不好的,負面的東西,人不親土親這東西會隨著時間慢慢的改變,可以慢慢思考到所謂的社會資本這個概念,資本可以用來去解釋她們的網絡變化還有她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變化、選擇的概念。
F.追求更好的生活與社會經濟地位是跨國婚姻的最大動機。
8.認同,早期的外籍新娘,官方改成外籍配偶,配偶對女人來講沒有主體性,學術界不是很滿意這個名字,現在有新移民女性的稱呼。
9.夢想與現實之間
A.生活與文化適應。
B.社會歧視與污名化。
c.婚姻本質的威脅:無法互相信任。
10.新移民女性問題現在在韓國逐漸產生。
11.服務過程真正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12.社會資本跟社會網絡是相通的,有網絡就有資本,過去工作經驗、人脈、教育程度等都是資本,資本可以轉化成有用的資本。
13.文化資本,例如: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語言、家庭,為文化資本,是其他人所沒有的。
14.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例如:找工作,大部份人找工作都是透過熟人介紹,而不是就服站,認識愈多人,社會網絡愈多,累積的社會資本也就愈多。
15.社會資本就像助燃劑。是一種加乘的效果,再次複製不平等。
16.一個人要擁有社會資本就要先擁有網絡,當中是有性別差異的,例如:生命中的貴人,女人是較少的,但是有很多手帕交,較沒有拓展網絡的機會。
17.創造社會資本,把網絡建構起來。
18.新移民家庭服務的瓶頸,例如:沒辦法高度參與等,對婚姻的不信任。
19.新移民女性在生活的面向,生活場域不同的發展,透過介入,協助把社會資本帶入方案。
20.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是累積與動員。
21.社會資本→性別不平等關係,婚姻關係的位置、污名化。
22.透過切斷同鄉的連結來換取台灣人的認同,有些人希望被認可,文化學習。
23.增加經濟自主權與連結。
24.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
25.同鄉網絡可能只維持在初期,以切斷同鄉網絡換取家庭、社區的信任。
26.疑慮來自婚姻本質的不信任。
27.在就業過程中可增加很多人脈及能力。
28.在就業的過程去尋找社會資本(貴人)。
29.通往想之路就是就業、社會資本。

問題討論:
Q1:在富里鄉的外配想找工作,但當地又沒有什麼好的工作,都是洗碗工之類的,那有沒有什麼創意可以放在產業裡頭,然後開發比較好的工作給外配還有本地人,像在慈濟對面有賣盆栽,去看病人不是都要買盆栽,去working house又很貴,那位什麼不去做相關產業,現在店面也不是很貴,為什麼不去賣盆栽,工作也比較好一點,比起洗碗、打掃的工作,為什麼都沒有人可以去做呢?
A1:idea不錯,你要去提供他人力資本,在地資源還是要有在地人去掌握、開發才是最有辦法的。現在全世界對於女性的創業、就業、微型產業,如果把人送到大公司、跨國公司底下,只是人家的一個小棋子,好處都是資本家拿走了,基本上還是沒有辦法滾動你的社會資本,機器生產過程中也沒有人與人的互動,自行創業、微型產業,這種有創意的東西,能夠帶動人生命本質的東西,我覺得是一個相當好的想法,一個方向。新移民他們有文化資本,食物酸酸甜甜的,是我們做不出來的,這就是他們的文化資本。

Q2:剛剛老師有提到對新移民的稱呼,那有沒有對她們比較合適的稱呼?
A2:他們有自己內部票選出來的唯一名稱─南洋姐妹,那大陸得怎麼辦,我們盡量不要去命名,其實一個名字就像是標籤化,移工總比外勞好吧,某種程度,某種階段是可以的。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TIWA顧玉玲理事長演講:先來後到都要知道-新移民在台灣



20090330邀請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顧玉玲理事長蒞臨本校演講。相關資訊請見左側連結:「課程論壇: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

地點:原住民民族學院簡報室B310

演講摘要

多元化的社會,國際化的社會,會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移民」,台灣面對的新移民組成大多是來自東南亞鄰近國家,這些新移民來到台灣從事幫傭、看護、勞力工作,透過婚配關係來台者亦不在少數。面對到新移民所帶來的異文化的衝擊,我們的「無知」常常會被直接套用在這些異文化上面,卻忽略了文化本身的異質性。比如說,越南的傳統服裝是淺色(白色)質地相當薄的長裙,這樣的穿著如果搭配較深色的貼身衣物時,貼身衣物透過外衣會顯露得相當明顯。當越南女性在台灣展示他們的傳統文化的時候,台灣的女性立委跳出來振振有詞的說:「這是在物化女性,滿足男性的偷窺慾望!」;乍聽之下言之鑿鑿擲地有聲,殊不知這種穿著在越南國內是相當普遍也很自然的事情。

外籍配偶知多少?

台灣的外籍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在面對到這些外籍配偶時,台灣社會長期以來普遍存有負面思維與刻板印象。不斷的將外籍配偶污名化與妖魔化:一聽到跨國婚姻就想到這是個假結婚的騙局、外籍配偶的小孩都比較笨而且發展遲緩、影響人口素質(教育部次長甚至對台灣女性發表為何不多生一點的言論)、社經地位與教育水準低落、甚至有基因缺陷這種種族主義的歧視言論;再不然就是將外籍配偶無知化,但是在資訊不對等的跨國婚姻之下,不管對男女雙方都是不對等的。外籍配偶最討厭別人說她們是商品化的婚姻,她們擁有絕對的身體自主權與尋找出路的決策權,並不是將自己「賣」到台灣來;也不喜歡別人一直灌輸她們「要乖、要聽話」的論調。試想,我們會對一個在芝麻街或者是地球村任教的外國人(西方人)說這種話嗎?將外籍配偶污名化/妖魔化,再不然就是將外籍配偶塑造成很可惡或者很可憐:商品化的婚姻、都是假結婚的幌子、來台灣是為了錢;會被夫家虐待、沒有經濟能力只能仰人鼻息、缺乏社會網絡以致孤立無援。不斷的將外籍配偶的跨國婚姻導向金錢或者利益取向,使得外籍配偶長期在台灣受到歧視與不平等的對待。

聽眾提問:當面對到弱勢族群(例如說身心障礙者或新移民)時,常常在對話中 會過度小心,如此一來在雙方接觸相處的過程中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講者回應:這反映了相對條件較好的人要平等對到其他人是很難的(不論正面負 面),真正平等相處是不容易的,會很怕把弱勢族群「神聖化」,這逾 越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這很難,也沒有標準答案。
反人口販運在台灣

行政院制定「防治人口販運行動」,跨部會的挪用預算,並且動員龐大人力進行「獵人頭」計畫,目的不是要防止非法的人口販運,而是只為了交給美國一張好看的「成績單」。嚴格且不合理的婚姻面談機制限制而且剝奪了新移民移住台灣的權利,面談與訪談機制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要關心新移民與保障新移民的權益,而是千方百計要找出兩造雙方回答的破綻,種種不合理的問題不只可笑,而且有侵犯隱私權的爭議;例如移民署面談的問題會問到:夫妻作愛後是誰先上廁所?妻子的婆家家庭成員、背景?如果有絲毫榫頭接不上便認定婚姻有疑慮,而剝奪結婚的權利。
這嚴格限制的「婚姻錄取率」不僅不合理也剝奪人權,更突顯了種族以及階級歧視,不斷強化落後國家的婚配關係都是假結婚的嫌疑犯等負面印象。國籍法與移民法都壓榨新移民在台灣的基本人權,國家機器可以以違反公序良俗或者以國家安全為由隨時遣返新移民,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相符的活動也被視為是非法的,這樣一來限制了新移民的工作權,可能造成經濟條件日益惡化,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台灣號稱民主進步的先進國家,但是對於新移民的態度卻是有種族與階級歧視的,尤其對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更是有差別待遇。在限制和預防非法的人口販運從事不法勾當的同時,也剝奪了正當目的婚配或移入台灣的新移民的權益,不僅僅對新移民不公平,同時也是台灣人民的損失(婚姻、勞動等等)。新移民對社會絕對有正面的貢獻,例如:穩定的勞動生產、新興消費市場、豐富多元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