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外籍工作者在台相關數據

外籍勞工在台人數之行業及國籍別



跨國遷移者在台人數統計

資料來源:TIWA庇護中心曾涵生主任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TIWA庇護中心曾涵生主任演講










講者: 曾涵生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庇護中心主任

題目:她們的故事,我們的行動:跨國移工在台灣

講綱:
1. 「我」是誰?如何進入、置身移工運動當中?
2. 老外與外勞,如何在國家的規訓與國境控管中,被差別對待?
3. 台灣的奴工制度,如何制度化的剝削跨國移工?
4. TIWA如何回應結構化困境,開展自己的組織工作?

資歷:台灣師範大學心輔系畢業,英國Essex大學社會學碩士。曾在建國高中實習一年當輔導老師,爾後於該校資源班任助理。2005年高捷泰勞抗暴事件後,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當義工,後在TIWA介紹下,於桃園縣天主教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從事一年移工服務工作。2007年TIWA任職,並擔任庇護中心主任迄今。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參與教師之學術背景與專長

本計畫共四位教授參與,分別為紀駿傑教授、謝若蘭教授、賴淑娟教授和陳宇嘉教授,其專長背景如下:

新住民、原住民與台灣多元文化計畫

教育部: 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學發展計畫
東華大學族群所: 新移民、原住民與台灣多元文化計畫

近年來,對於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經驗與基礎漸漸地被民間與政府所重視。多元文化政策應至少包含以下幾點:1)是一種「理想」--讓所有的人在社會上享有同等機會,而不因為個人的性別、社會階級、族群、及文化特性等;2)是一種「改革運動」--改變社會的不平等結構,使不同階級、性別、族群和文化的個人有均等的機會與被平等的對待;3)是一個「永續的歷程」--完全消除因差異而產生歧視與機會被剝奪,並藉此達到多元文化的信念與行動力;4)是一種「和諧相處途徑」--建立機制與機會去了解現今國內與國外各民族與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包括其語言、宗教、歷史及貢獻;5)是一種「誠信與承諾」--透過政策與立法來培養差異觀點的相互理解,進而以公民社會的參與來抗衡族群、性別、階級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偏見、歧視、剝削與壓迫。本整合計畫預計於兩年內開設共六門課程,包括兩門研究所課程,兩門大學部專業課程,以及兩門大學部選修暨通識教育課程。這六門課涵蓋了理論、議題分析、以及社會實踐三個面向,其中碩士班課程以理論與議題分析為重,大學/通識課程則較著重於議題分析與社會實踐面向。四位老師分別具有性別研究、人權與法律、社會工作與福利、以及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之專業背景,這四大背景正是符合新移民最需要的各種文化調適、權利保障、性別議題、法律專業、社群及公民權、以及社會福利等面向涵蓋之需求。

本計畫所在地──花蓮地區為全台最多樣族群之匯集地,包括阿美、太魯閣、葛瑪蘭、泰雅、布農、等原住民族群,以及河落、客家與許多所謂「外省」之漢人族群均匯集於此區域,加上近年來許多新移民人口之移入,共同形塑了花蓮地區的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樣貌。也因此,促進本校學生對於新移民的認識以及多元文化意識的建立、理念的發展,同時在大學裡推廣富有多元文化內涵的課程,著實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非常重要的使命之一。過去本計畫成員的主要教學研究領域雖然以原住民為主要關懷對象,但是透過對於少數群體原住民各種權益關懷的理解,正是可以作為擴及對於新住民社會文化經濟權爭取的最好基礎。計畫主持人紀駿傑2007年出版的文章「原住民族運動與多元文化社會之形成」便是主要論述此議題。

本計畫邀集了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四位具有不同學術背景與專長的教師共同參與,分別為紀駿傑教授、謝若蘭教授、賴淑娟教授和陳宇嘉教授。這四位教師在過去幾年來都分別參與及出版了與新移民、原住民及多元文化相關議題以及社會實踐工作。計畫主持人所處的「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以及其所歸屬的全國第一個「民族學院」,都是秉持著上述多元文化之理念而設立的;因此他們也提供了本計畫最佳的基礎與平台。主持人同時曾於2003-2004年之間主持由教育部顧問室規劃補助的「多元文化」誇校整合教學改進計畫,該計畫結合東部地區東華大學、花蓮教育大學、台東大學共三所學校的六位老師,在兩年內共開設了十門課程,含括了多元文化的理論、議題、及教育三個層面,對於三校的多元文化課程之普及化,產生了極大的正面影響。本計畫的執行與推展,更將因結合本學院多位教師的共同參與合作,拓展此教育平台成為東部地區多元文化與新移民研究教學的中心。

本整合計畫預計於兩年內開設共六門課程,包括兩門研究所課程,兩門大學部專業課程,以及兩門大學部選修暨通識教育課程。這六門課涵蓋了理論、議題分析、以及社會實踐三個面向,其中碩士班課程以理論與議題分析為重,大學/通識課程則較著重於議題分析與社會實踐面向。四位老師分別具有性別研究、人權與法律、社會工作與福利、以及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之專業背景,這四大背景正是符合新移民最需要的各種文化調適、權利保障、性別議題、法律專業、社群及公民權、以及社會福利等面向涵蓋之需求。

本計畫在計畫執行的前半年,將先以讀書會以及舉辦演講/座談會的方式,一方面增進計畫成員與助理彼此之間的相互學習與意見交流,另一方面則更增強計畫成員與助理的知能及教學設計能力,同時藉此擬定下半年各子計畫所要開課的課程大綱外,更進一步確保各子計畫之間的共通性與第二年計畫之連貫性。座談會則會針對個人專業與經驗討論並交換開課之心得,省思學生評量意見、課程教材、課程大綱、上課方式與活動以達到課程跨領域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目的。

計畫第二學期開始, 除了固定的課程開設與網站建構之外,我們將規劃每兩個月一次的定期聚會,對於本計畫的預定進度與目標進行考核評估,並透過評估結果來調整進度與改進/增修計畫內容。同時,本計畫也預計每年配合課程之進行,舉行一次「新移民與多元文化週」之校園活動,透過演講、展示、行動劇等方式,一方面讓修課同學可以實際在校園內實踐課堂所學內容,另一方面更讓學校全體教職員生能有機會接觸與學習此重要課題。另外,對於未來本計畫教學成效的評估指標將會包括以下各大項目:修課人數與背景調查、學生課程意見評量表、學生修課成果自評、相關主題網站之上網人次與參與討論程度及內容、以及新移民與多元文化週活動成效等。

透過上述的計畫安排與課程設計,本計畫期待能為本校學生帶來豐富而活潑的新移民、原住民與台灣多元文化樣貌、理念與實踐方向之增長,同時對於參與之教師與助教,增進他們多元學習的機會、對本議題教學的更深刻學習成長,以及對於本議題實踐上的更加投入。具體而言,本計畫的主要目標包括下列項目:

1.培養與增進學生多元文化知能與素養,尤其對於新移民公民權、文化權與社會政治權等課題的敏感度、批判性以及實踐力。

2.培養與增進學生對於原住民與新住民之處境進行深入的比較性瞭解,並從而思考如何從原住民經驗來促進新住民相關權益之社會保障。

3.營造與促進本校內多元文化環境與氛圍。

4.建立並發展「花蓮地區新住民、原住民與多元文化學習網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