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系列演講(十):新移民家庭社會工作及工作倫理


莊曉霞老師課程舉辦演講。相關課程資訊、田野實習記錄等請參閱左側課程連結。

演講消息:

時間:2010.5.31(一)下午1:00-4:00
地點:原民院A222教室
講題:新移民家庭社會工作及工作倫理
講者:王淑娟(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執行秘書)
講綱:

1.認識移動與移民
2.新移民在台處境
3.國際家庭社會工作
4.國際家庭工作中的倫理議題

講者介紹:
*學歷:國立台北護專畢、輔大應用心理系碩士畢。
*經歷:
曾任:杏陵性諮商治療中心性諮詢員、蘆荻社區大學婦女的身心健康與性講師、臺北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板橋地方法院家事專業調解委員
現任: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執行秘書

備註:本場次演講多論及個案狀況,為維護隱私,故不進行錄影錄音及網路上傳工作。

歡迎踴躍參加!!

「十七條協議與西藏問題」演講記錄


時間:2010/5/18 晚上七點到九點
地點:原民院A313
講題:十七條協議與西藏問題
講者: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秘書長 索朗多吉
紀錄:陳聖光

十七條協議與西藏獨立問題的歷史背景

大家好,我來台灣已經七年了。很多台灣人問我叫什麼什麼名字,我說「索朗多吉」,是藏文的譯音。藏人名字通常是四個字組成,因為宗教緣故不冠姓,多半由喇嘛給予法號。我的名字「索朗」,是「福氣」的意思。「多吉」,是「金剛」之意。所以從藏人名字中看不出像漢人一樣的家族淵源。

今天講這個題目「十七條協議」,是因為1951年5月23日簽訂時也是五月份,到今年差不多六十年了。「西藏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在法律上的認定,就是從十七條協議開始。我今天就是要為大家介紹當初簽訂十七條協議的前後過程。

1949年11月2日,國共內戰之際,西藏外交局曾向共產黨主席毛澤東發信,要求中共當局保證不以武力侵入西藏領土,並釋出願意談判的善意。這張是西藏的紙幣,上面用藏文印有「雪域大西藏國政教合一政權成立一六九四年」,證明西藏曾經有自主政府,發行自己的貨幣。1950年西南局提議「十條方案」,經過中央批准。內容倡導排除外國干政、民族自治、保障宗教自由、保存傳統風俗、發展經濟與教育、解放軍基於國防安全理由進駐西藏等。西藏政府則提出談判的五條原則回應:

一、西藏根本沒有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和英國間存在的外交關係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前往印度後產生,西藏和美國只是貿易關係。
二、歸還以前的舊政府和現在解放軍所佔領的西藏領土。
三、西藏如果遭到外國入侵,則請中國政府給予幫助。
四、請進入康區和青海的解放軍撤出。
五、今後請勿聽班禪和熱振方面的挑撥(上述兩者為親共組織)。
中共針對這五點答覆,認為外國(英、美)干預內政的況嚴重,干擾中藏談判,勢必靠解放軍維持地方治安。同時保證達賴喇嘛在自治時期的領導地位,但阻止其自由出國的權力,形同軟禁。
之後,國民黨政府撤離到台灣,西藏問題正式成為與共產黨之間的談判。並再次重申西藏佛教國家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必須保持與中國間的和平關係,希望與中共維持類似國民政府的互動,同時強調解放軍撤出西藏領土的訴求。

1951年4月29日進行第一次會談,北京政府由周恩來代表,就西南局草案的十項方案討論。之後陸續進行了五次會談,總計六次談判中,中共官方始終以強硬姿態拒絕與西藏代表討論敏感的主權問題,導致會議不歡而散。之後並成立軍政委員會,提出「和平解放」或「武力解放」的單選題,使談判一度中斷。並在協議中鞏固班禪地位,形同邊緣化達賴。最後於1951年5月23日,雙方在北京就十七條協議進行簽字。

從西藏代表的回憶錄中可以發現,他們到北京參加會談時,受到不對等的對待,居於下風,飽受侮辱。甚至不讓代表與西藏政府聯繫,並以武力威脅,要求代表們若不答應簽字,解放軍將以武力進入西藏,強行解放。中共當局還利用班禪與西藏政府之間的內部紛爭(班禪與藏府的關係類似國共之間的矛盾),把班禪喇嘛的地位歸屬問題加入協議中。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達賴喇嘛和西藏人民是透過廣播才得知這個消息,達賴於是發出聲明「我的土地、我的人民」,表示並未得到簽署協議的通知,不承認協議內容。現在給各位看的這些簽署文件,是讓大家瞭解協議簽訂的過程充滿瑕疵。這些代表雖然有帶西藏政府的官印,但由於被脅迫無法聯繫西藏,於是採取個人名義簽訂,代表們又不願意拿自己的真實印鑑蓋章。所以這所有的個人印鑑,都是在北京才新刻的。當中把藏文名字刻錯的證據,顯示作業流程相當粗糙。無論是印章的材質、刻紋、字體,也都不符合西藏傳統印鑑的規範。

不對等的雙邊關係

此後,北京政府針對「和平解放」西藏的議題,於1950年由秘書長林伯渠發函,歡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前來北京談判,但不允許西藏政府以西藏外交局身份出訪。由此可見中共「視西藏為中國的一部分」之心態,且在五零年代之前,從未出現「西藏地方政府」的稱謂,純粹是被虛構出來的單位。1950年開始約一年多,解放軍從武昌開始進軍,與藏軍進行了二十餘次的小型械鬥,最後由於實力懸殊,藏軍喪失五千多名兵力後宣告失敗。

至今,藏人仍不承認十七條協議的地位。雖然中共方面聲稱,是西藏主動要求解放,且獲得西藏代表全面簽字,甚至提出達賴喇嘛的背書。但就宗教自由的部份,中央始終只與班禪方面進行接觸,獲得時年十一歲的班禪喇嘛承認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電報,附和上述「要求解放」的聲明。
回顧當初會談時西藏政府的指令,可見代表們並無全權決定的權責,所有重大決定都應請示政府,因此以個人名義簽署的協議,實際上並無法律效力。至於達賴喇嘛的地位,則隨著中共勢力日漸壯大,失去了要求談判的契機。目前北京政府已經不願意重啟談判,默許解放軍全面進駐西藏領土,遑論達賴同意協議內容的聲明。

後續發展相信大家可以從國際新聞中發現,中共自己也違背了十七條協議中的部份內容,導致達賴必須流亡印度,同時加劇西藏地區的漢藏衝突。甚至在簽署之後,西藏代表們才發現十七條協議多出了一大段的前言,這是當初簽訂時沒有得到雙方同意的內容。假如西藏問題真如北京當局強調,西藏是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版圖,那麼根本無須簽訂協議。除了唐朝文成公主外嫁西藏時期,中藏之間始終分屬於不同政體,包括文化、宗教、語言各方面都存在著極大差異。
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於1972年提出了一個解決西藏問題的想法。稱之為「中間道路」:表示西藏不宣布獨立,成立自治區。中藏不脫離政治關係,但各自管理內政,有點類台海關係的「一國兩制」。但這和許多流亡海外的藏人想法有些出入,因此尚未形成全民的共識。接下來我把時間留給各位,希望能多聽聽大家的看法。



討論時間

謝:相信大家可能有看過,這是雪山獅子國的國旗,很多人會把它做成小貼紙或旗幟。我把它放在自己的研究室,一方面是一種裝飾,一方面也表達我對西藏獨立的支持態度。

問:請問秘書長當初是什麼機緣下來到台灣?
答:
我是在西藏出生長大,之後流亡印度接受大學教育。我現在的身份算是西藏流亡政府的公務人員,主要工作內容是讓西藏問題傳達給中華民國政府瞭解,與台灣當局連結。雖然台灣除了成立蒙藏委員會之外,和西藏政府沒有太多實質互動,但1959年西藏抗暴後,蔣介石為了「反攻大陸」的需要,開始與流亡政府接觸。而部份流亡藏人到了台灣,也開始間離流亡人士,因此我們感到有必要在台灣設立一個辦事機構,提供台藏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問:請問今天的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的駐在地)和十七年前有何差異?
答:
達賴基於慈悲的緣故,提出了中間道路的主張。因此和一些獨派流亡人士產生歧見,尤其是1959年後出生的年輕一輩,不曾經歷過戰亂的他們,想法可能也會有些不同,但整體而言,流亡政府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藏俱全的民主政體,達賴的領袖地位也是透過選舉產生,期待能整合不同聲音,達到最符合大多數人期待的主張。

問:西藏鐵路通車後,對西藏的影響是什麼?
答:
加速經濟發展、增加工作機會等正面效益是肯定的,但也種下中共的軍事力量更容易進入的隱憂。

問:目前漢文化進入西藏的狀況如何?
答:
我們極為歡迎知識份子和企業資本進駐西藏地區,然而大部分願意來到這塊高原土地上的漢人,多半是一些天然災害下的災民。因此在高度發展觀光的地區,例如拉薩,已經漢化地非常嚴重。尤其是在就業市場上,藏人青年往往無法競爭過漢人,也在漢藏衝突中形成一大問題。

問:您好,我是重慶的大陸交換學生。您提到漢文化對西藏地區的破壞,但解放後,西藏地區的農奴在社經地位上的確獲得提昇,若就經濟發展而言,西藏地區的成長是正面的。且當初解放軍進入時其實是非常克制的,而近年發生的暴動,我們稱為暴動,而非抗暴。則是充滿民粹色彩的暴亂,這個後面的影響對經濟發展的挑戰很大。另外我想請支持西藏獨立的謝老師就您的立場說明一下。
答:
我先就大陸媒體的新聞自由說明,大家要知道,即使改革開放後,大陸地區的新聞自由空間仍然很狹窄。另外就百萬農奴而言,西藏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政權相互爭奪統治權力,卻從來未曾發生過農民起義的事件。百分之九十五的農奴雖處於奴隸地位,卻仍享有相當的自由。中共當局不斷宣傳的虐殺農奴事件,其實佔比例中非常少數。而大多數被苦虐的奴隸,實際上則屬於罪犯的身份。
至於前年(2008)的抗暴事件,的確有解放軍與漢人店主在動亂時被波及,導致傷亡產生,然而至今,中共官方仍未發布切確的傷亡人數,因此我們仍然不能確定當時的狀況如何。

問:我想回應一下剛剛那位同學的問題,你的陳述中充滿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資訊,彷彿非常推崇官方提供的數據與資料。我建議你趁著在台灣的時期,多看看其他媒體和網路上的訊息,再來下判斷。

鄧:我很感謝秘書長帶我們看十七條協議的這段歷史,這是我們在主流史觀中很少看見的,而歷史就是透過多元角度,帶領人們瞭解未來的路要怎麼走?當剛剛的同學譴責藏族人民的抗暴行動時,是否思考到國家權力與民族自由的干戈,是因為民族自由的界線被國家權力侵犯了。
我當初投入印度藏人經濟活動的研究,其實是由宗教因素出發。在印度聽過法王講經之後,決定要接觸印度的藏人社群。我想提出一點,當人們全然以發展主義的觀點看民族前途時,以為有錢賺就能達到族群共榮的想法,其實過於天真。就我的田野觀察裡,可以發現藏人在印度社區中是被排擠、被厭斥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的邏輯底下,原本就處於低社經地位的人,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中,爭奪所剩不多的生存機會。

謝:我支持西藏獨立可以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我個人對族群研究和人權的關注,認同民族自決的自由必須被尊重。客觀因素是在整個協議過程中充滿了不平等的氣氛,我們有必要省思當中的壓迫。同樣的觀點也可以放在台海關係,以及ECFA的簽訂問題。

問:抗暴事件中,藏民是否理性地組織整個活動,只是後來失控了?還是從一開始就懷著預謀極端事件的心態?
答:你這個論點是溫家寶有次出訪泰國時提出的,而流亡政府的回應是,如果有預謀的猜測,請提出證據說明,至今仍未得到切確證據。我必須說明,絕對沒有任何事前策劃,而是一步步事情的演變,導致最後的失控局面。一開始是喇嘛的和平抗議,但後來出現了一批黑衣人,打燒漢人商店,牽引出藏人長久以來的民憤,就產生了強奪暴動。而一張新聞照片拍到了一個藏民拔出彎刀的畫面,以此作為藏人暴力攻擊的證據。之後有個泰籍華僑目睹了藏人持刀衝入警察局,加上網路、手機照片、各種科技的傳播,使得當地藏民長久以來的積怨,產生了報復的出口。

問:據我所知,藏人是一支性情溫和、講究和平的民族,請問達賴是否會提出一些較為強硬,類似猶太民族的作為?
答:你所謂的溫和,應該是指佛教教化的效果,然而達賴一直是一個理性的領袖,短期之內他仍然不會改變中間道路的主張。

問:達賴前陣子發表聲明,表示若民意不支持他的中間道路,他願意卸下領導職位,讓藏民自決,請問秘書長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年輕一代的藏人的確有了許多不同的想法,有支持完全獨立的、共和國模式、自治區模式、或中間道路,那次聲明之後我們舉行了公投,超過一半的民意表示,只要達賴在位,他們相信他會視當前的情況,做出最合適的決定,表示絕對支持達賴的政策。而達賴也再次申明中間道路的主張不會改變。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
來源:人民網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西藏民族是中國境內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與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在偉大祖國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盡了自己的光榮的責任。但在近百餘年來,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因此也就侵入了西藏地區,並進行了各種的欺騙和挑撥。國民黨反動政府對於西藏民族,則和以前的反動政府一樣,繼續行使其民族壓迫 和民族離間的政策,致使西藏民族內部發生了分裂和不團結。而西藏地方政府對於帝國主義的欺騙和挑撥沒有加以反對,對偉大的祖國採取了非愛國主義的態度。這些情況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陷於奴役和痛苦的深淵。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打倒了各民族的共同的內部敵人棗國民黨反動 政府,驅逐了各民族的共同的外部敵人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在此基礎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宣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 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的大家庭之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各少數民族均有發展其自己的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中央人民政府則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建設事業。自此以後,國內各民族除西藏及臺灣區域外,均已獲得解放。在中央人民政府 統一領導和各上級人民政府直接領導之下,各少數民族均已充分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並已經實行或正在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為了順利地清除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在西藏的影響,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和主權的統一,保衛國防,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獲得解放,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中來,與國內其他各民族享受同樣的 民族平等的權利,發展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中央人民政府於命令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之際,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表來中央舉行談判,以便訂立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一九五一年四月下旬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到達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當即指派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于友好的基礎上舉行了談 判。談判結果,雙方同意成立本協定,並保證其付諸實行。

一、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西望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來。
二、西藏地方政府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鞏固國防。
三、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之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
四、對於西藏的現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變更。達賴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職權,中央亦不予變更。各級官員照常供職。
五、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應予維持。
六、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系指十三世達賴喇嘛與九世班禪額爾德尼彼此和好相處時的地位及職權。
七、實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喇嘛寺廟。寺廟的收入,中央不予變更。
八、西藏軍隊逐步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武裝的一部分。
九、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
十、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的農牧工商業,改善人民生活。
十一、有關西藏的各頂改行事宜,中央不加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應自動進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時,得採取與西藏領導人員協商的方法解決之。
十二、過去親帝國主義和親國民黨的官員,只要堅決脫離與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關係,不進行破壞和反抗,仍可繼續供職,不究既往。
十三、進入西藏的人民解放軍遵守上列各項政策,同時買賣公平,不妄取人民一針一線。
十四、中央人民政府統一處理西藏地區的一切涉外事宜,並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鄰邦和平相處,建立和發展公平的通商貿易關係。
十五、為保證本協議之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設立軍政委員會和軍區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去的人員外,儘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員參加工作。
參加軍政委員會的西藏地方人員,得包括西藏地方政府及各地區、各主要寺廟的愛國分子,由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代表與有關各方面協商提出名單,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十六、軍政委員會、軍區司令部及入藏人民解放軍所需經費,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給。西藏地方政府應協助人民解放軍購買和運輸糧秣及其他日用品。
十七、本協議於簽字蓋章後立即生效。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太陽與月亮的兩種解讀-從同性戀看異性戀」演講記錄



時間:2010/5/11 19:00-2100
地點:東華原民院A313室
講者:綠黨性別支黨部召集人 宋竑廣
紀錄:陳聖光

一、身為一個男同志的觀點優勢

大家好,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是綠黨性別支黨部召集人,主要負責推動與性別相關的政策和倡導。例如最近想推的是托育制度,讓你可以帶小孩去上班。其餘時間喜歡上上廣播,也是一個中島美雪研究者,今天早上分享過了。簡單來說,我是一個喜歡探討愛情哲學的人。

首先我會分享一下自己的生命經歷,讓大家瞭解我的個人背景。我是一個男同性戀者,但是小時候也生長在異性戀家庭和一元化的性別思想中。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胡思亂想,因為沒看過女生的裸體,所以就想像女生的第三點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當時認為如果男生有一條東西,那女生那裡應該就是一個洞。後來事實證明我想的是對的。

不管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我們的社會對愛情的資訊給得相當少,都得靠個人慢慢摸索。我並不是一個充滿性衝動的男同性戀,好像看到男生就會勃起,我覺得我比較偏向精神戀愛那種人。當我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其實在異性戀教育底下相當惶恐,雖然知道沒有什麼結果,但心裡面還是得有一塊地方來放這個東西。我覺得這種體驗不錯,是一種反向思考的練習。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學校不會教的。

我也慢慢地摸索自己的情慾與愛情經驗,在成長過程中我做過最大膽的探索就是擁抱喜歡的男生,好像在擁抱當中學會游泳似的。因為有種說法,在青春期有段時間會產生同性戀傾向,所以我很擔心有天早上起來,我就變成喜歡女生的人了。然而我並不想失去這種傾向,這是讓我反省主流思想的一種媒介。

在別人眼裡無法瞭解的,但自己知道是非常重要的,那就不要放棄。例如我生長在單親家庭裡,但我並不覺得自己比雙親家庭來得不快樂,其實我也做過非正式的普查,很多看起來雙親的家庭實際上是單親家庭,因為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席的。

我認為同性戀的背景,讓我面對其他類型的社會弱勢時,比較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譬如原住民,以三鶯部落為例,政府只用漢人文化的主觀眼光出發,認為這些人就是愛住在危險的地方,颱風的時候才讓政府花很多錢來救人。但在這個河岸當中,充滿了阿美族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是政府制定政策時沒有考量進去的。

二、破除二元對立的性別氣質想像

我認為自己可以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檢視這個社會對異性戀的想像。接下來我想說的是異性戀傳統對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在我們非主流的性別圈中,產生什麼影響和文化。我有個朋友是雙性戀,認為自己比較能跟男生相處,雖然也可以和女生談戀愛,但還是選擇了男同志的路線。我算是一個比較友善的男同性戀,在我們的組織中,很多異性戀男性反而很願意親近我。也因為我的性取向,比女性看性別問題時,更有深度。我也會和女異性戀討論對男性的性幻想,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只要避免市場競爭的狀況就好了。

我常開玩笑說,我會喜歡男生的原因是,我覺得男性很像智障。尤其在情愛感受這點上,男生對感情的敏銳度比較低。我有句話很毒,每次看到男性在情感感受上有所進步的時候,會很有成就感,好像看到啟智兒學會吃飯一樣。因為女生本來就很敏銳,就像一個數學高手解什麼題都不令人驚訝。

我一直認為少女漫畫是個很難懂的東西,平均每三頁就會出現非常深刻的心靈層面探討,你看女生從小就看這麼深的東西,當然會對情感比較敏銳。男生看的武俠小說裡,男主角需要經過什麼很深的心靈探索才能得到女主角的芳心嗎?不用啊!每個美女都手到擒來,這樣下來小男生當然沒辦法學到兩人相處的藝術。

這種男女成見的框框,還常常被用來騷擾我們同志。有些對同志族群不瞭解的人最喜歡沒禮貌地問說:「你是男的女的?是1還是0?」如果回答說我們都是男的,對方就會繼續問:「那你是主動的還是……?」因為腦袋已經控固力了,一直很想把我們裝進異性戀的框框裡。

以異性戀為主的性討論區,都是看到男性網友問如何增強性能力,卻很少看到女性提出只要愛撫不需高潮的要求,大概提出來也會被噓爆。但是這種狀況在男同志的討論區反而很常見。男異性戀其實常常焦慮,被陽具中心主宰的迷思,會認為有插入的性才是最好的性。所以常會有那種沒sence的男異性戀,認為女同志沒有嘗過陽具的滋味,就不算完整的性經驗。

之前我參加過一個另類性行為的團體,裡面有個脊椎受傷的男異性戀,無法使用老二之後,反而開發自己身上更多性感帶。雖然無法完全取代,但他還是可以享有正常的性生活,也有女朋友。有些女生會說,男生其實有一張嘴就夠了,嘴巴其實可以做很多事。但很多男異性戀就會認為,單一的陰道性交是最好的,藉此貶低其他的性形式。若你只高舉單一的性行為,就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但陰道性交本來就不是男同志圈的主流,所以我們常會透過同性之眼,反省異性戀世界中的不合理。

在很多廣告和行銷文本中,常會看到愛情與物質緊密結合的例子。與其說是異性戀霸權,不如說是資本主義霸權。例如女生認為瘦才是美,或豐裕的生活才是王道,那廣告商的廣告效果就會很大。因此流行文本中會為了賣東西更加鞏固這種單一的價值觀。現在結婚很可怕,可能會花到一百多萬,變成一種成本很高的儀式。像新聞中這對女女,卻選擇了原住民儀式結合,有這種不同的思維出現在生活中,你才不會被單一的價值觀卡死。

如果異性戀能夠常常看到同性戀的感情模式,比較不會被男女大不同這種思考方式,侷限了和伴侶相處的方式。不要認為因為男女思考方式不同,無法溝通是正常的,因此放棄與對方的交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柯林頓和馬英九的夫人都不是傳統對女性氣質期待該有的形象,但她們都在當上第一夫人之後,改變自己表現出來的形象。今天如果是一個男的第一夫人,我們還會用那些傳統的眼光來要求他展現溫柔的一面嗎?

三、性別無所不在

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對異性戀發展出嚴肅的研究,但同性戀族群卻常常被當作一種特異的存在,被刻意地窺探。然而異性戀圈中蘊含了非常多元的模式,男女刻板印象的文化影響到情慾的表現。每個個體對於性的想像、情感依賴的模式都不相同。很多人認為同志圈中性行為很活躍,但是事實上是有落差的。如果仔細去看,性別、性取向的光譜是非常複雜的,無法用現存粗糙的性別分類來解釋。

例如台灣的主流文化很喜歡高舉菁英價值,把國際觀定位為歐美國家的文化。但台灣社會現存這麼多元的族群,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配偶,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我們無法用同理的眼光看待這些人,卻花很多成本追求遠方的認同,連你自己都處理不好的人,如何能用合宜的眼光看待世界?

最後我要分享一個自己算命的經驗,從同性戀的角度來看,那是一個異性戀的算命系統,如果你是女生,敏感一點的話,就會發現那是一種父權算命系統。你會在這些古老技法中,發現很僵化的詮釋體系。

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男性命格打轉,如果跟女生沖到,沖死就算了,還是要以男主人的利益為主。幸好我是個同性戀,才能很快地看穿這些騙局。很多人都在進行精神靈修,但這種玄學的觀點也充滿了異性戀世界觀。當你知道世界上不只有異性戀,就會看透這些手法。如果你沒受過性別教育,很容易傻傻地被呼隴過去。說神棍好像太難聽了,但我如果把這些性別光譜的座標加進去,整個算命系統都會瓦解。

我最近發現一件事情,如果你有性別觀念的話,就會成為一種保險桿。我剛看了一片子叫做《便宜的代價》,裡面的女性員工發現自己因為種族和性別受到資方欺負時,對性別意識的覺醒勝過了勞工動能不足的缺陷,讓她充滿與資方對抗的能量。日本最近有個案例,是個有變裝僻的員工想穿和他生理性別不同的服裝去上班而被辭退,但因為她的勞動意識很強,無意中保全了性別意識的完整。

台灣社會拒絕去看這些和我們不一樣的族群,例如前陣子有部關於外勞的電影要上映,有個大戲院因為怕外勞聚集,所以拒絕上映。我每次看到這種新移民的文化時,就覺得台灣人很可惜,放棄這種好的學習機會。轉個頭就可以看到的東西不看,還要花大錢把小孩送去國外,去瞭解那些跟自己根本沒有關係的事情。

討論時間

宋:
剛剛有大陸同學和我聊天,也告訴我一些中國同志的處境。我認為同志其實是中國傳統優良文化啊!在紅樓夢或宮廷中,有很多名正言順的男寵,可以和自己的男伴公開地出席各種場合,這在現代同志的夢想中是很難實現的。

問:
我覺得你說男寵過得比妃子或小老婆好,有點誇大。歷史上哪一個男寵出人頭地了?

謝:
我覺得這是因為在男權社會,有個充滿權力的男伴才能享用這樣的地位,有沒有看過韓片《王的男人》?很慘有沒有?也沒比女人好啊!

宋:
這讓我想到社會上對嫁入豪門這件事的傾慕,女生好像還是得靠著依賴有權勢的男人才有機會晉升上流社會。或是一些有名的女企業家,也是得靠著父親的餘蔭才有機會攀上枝頭。

問:
不曉得我沒有沒誤解,好像男同志比較在乎心靈上的契合勝過肉體的需要?

宋:
對於性別認同越來越多的時候,我比較不喜歡給一個標準答案。不管是心靈或肉體的興趣都好。有男生問我,他想抱一個男生是不是同性戀。我的建議是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不要問這樣合不合標準。如果你真的想測試一下的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找色情影片來看自己對同性有沒有性反應。我不曉得心靈契合的定義在哪裡?我沒有辦法代表我的族群,無法使用全稱來回答。

問:
我和講者屬於同一族群,我看到女生的裸體就會想迴避,但看到男生就會感到興奮。如果有談過戀愛就知道,你喜歡的對象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會深深地吸引你,這就是同志辨別彼此的方式。

謝:
我也來接力一下好了,因為性傾向和戀愛關係是很多元的。剛剛演講中也一直提到那個光譜是這麼寬廣,所以很多感受都是非常個人的。我想瞭解是講者出櫃的過程會不會很困難?

宋:
因為我是一個很奇怪的小孩,所以家人都知道我的想法不是那麼單一的。當然面對我媽出櫃時,還是會很痛苦。我可以想像連我這樣自我機制這麼完整的人,出櫃都這麼難了,對自我認同有困難的人,一定會經歷更大的痛苦。因為這些經歷太長,所以我想期待其他的問題,除非你們想聽我那些不孝的故事。

問:
你有沒有固定的伴侶? 或是令你刻骨銘心的愛情?

宋:
我現在沒有固定的對象和性伴侶,但也沒有到處留情啦!與其說刻骨銘心的愛情,不如說我是一個很容易刻骨銘心的人。因為我很喜歡觀察人,我認為我遇見的每個人都像一座圖書館,我喜歡細細地觀察對方的用詞和語氣,所以很容易被打動,有沒有其他問題?

問:
您說自己是單親家庭,有種說法認為失去父親形象的小孩比較容易變成同性戀者,你覺得這個可能性大嗎?

宋:
我之所以認為自己是單親家庭的例外,是因為我媽實在太強了,她真的很像男人。與其說這是性別氣質,不如說是一種底層階級的生存意志吧!

問:
您對宗教反對同性戀的看法如何?明天去神學院你會怎麼分享呢?

宋:
基督徒不都是很友善的嗎?我明天會進去出不來嗎?但我覺得這是很無解的,也許我們可以你信你的上帝,我信我的,雖然這個上帝都叫做耶和華。上帝這麼大愛,應該可以理解我們對性的想望不同吧?

問:
你認為目前的同志福利中,最缺乏的政策是什麼?

宋:
合法同居婚配的權力。還有性別教育的啟蒙,但我覺得台灣教育長期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政策能發揮多少作用,我很懷疑。

問:
例如國小教科書中白先勇寫給同性戀人的書信,在解析中還是會被歸類到「堅貞的友情」,是一種很暴力的行為。

宋:
對,我也很困惑為什麼台灣教育多年以來都這麼不勇敢,想把小孩藏在最安全的環境底下,不敢讓他們受到太多刺激。

問:
你出櫃之後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宋:
最大的阻礙還是家庭,雖然我媽已經知道我的身份,但我還是不能完全公開地自己的性傾向,例如參加綠黨的參選。這樣會讓我媽受到親戚間很大的壓力,我還不能讓她承受這些。

問:
你如何經歷這些被排斥的過程,才能坦然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性別認同?

宋:
我覺得我的例子可能會誤導大家對同志族群的想像,因為我算是當中比較順利的。因為一路上我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騷擾或壓迫,例如我在校時的成績很好,所以老師不會管我,同學也不敢動我。

問:
有沒有同志無法認同自己的身份?

宋:
當然有啊!也是因為社會上對同性戀者太不友善,例如媒體上常把同性戀作為新聞標題的賣點,導致同志自我排斥,甚至彼此排擠,欺負那些在圈內更弱勢的個體。我想女性也是這樣,一個女人罵淫蕩的女性,也許會比罵負心的男人更凶狠。

問:
順著上一個話題,我國中時也會攻擊比較高調的同志,現在覺得蠻後悔的。

宋:
同志運動有和殘障團體一起遊行過,有些人就會說這樣容易讓外界誤以為同志也是殘障的一種。他自己已經很污名了,因此很怕去沾到其他的弱勢標籤。譬如我也常聽到原住民自己在討論政府補助時,會很站在政府的角度幫忙講話,說為什麼要去拿那些補助,會很弱化自己。但明明政府根本就不在乎你的需求啊!

問:
我自己是國小老師,現在學校其實蠻想推動行性平教育這塊,但適合小朋友能理解的教材其實很少,請問有沒有推薦的教材呢?

宋:
對,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台灣比較少,都是國外的,也很少翻譯。我也很想推動,例如策劃一本與同志有關的童書。但是目前還在構想的階段。最有名的一本外文童書就是講一對同性企鵝撫養小企鵝的故事,你可以上網站找找看。

謝:
現在其實不少人想做繪本,可以連結有心人一起努力。

問:
剛剛有提到無性戀,可以多講一點這一塊嗎?

謝:
他是醫學上說的毫無性慾的那種人。

宋:
嗯,我剛剛提到的那位朋友,雖然對男生女生都沒有慾望,但在社會壓力下還是選擇和一個女生結婚了,他就開玩笑說自己絕對不會出軌,是個很安全的老公。當然我很不喜歡假結婚,愛也是可以裝的。不過有些比較敏感的人會察覺啦!

謝:
如果同志團體不喜歡用異性戀的二元分類來定位伴侶,但是據我所知在女同志的圈子裡,有些人也不喜歡不分這件事。

宋:
同志團體並不代表同志族群啊!譬如同志團體很挺愛滋同志,但同志卻不一定哦!這種分類比較不像本質,是跟著潮流翻轉的。譬如有些女同志認為不曉得怎麼吸引女生,所以把自己裝扮成男性。在同樣是T的外表下,其實充滿很多可能,每個人選擇T的理由都不盡相同,很難一概而論。

最後給我五分鐘,我想為跨性別者宣傳一下,因為這是性別圈中最弱的一個族群。他們最難的地方是很難不出櫃,上廁所要選那一邊就是一個痛苦。不過跨性別者底下又有分變裝和變性的層次。而且變性手術是越早做越好,因此很多年輕的跨性別者都很急著想趕快做手術,但我們國家的法律卻規定你要做就要做全套。

但他們都處於一種感情上的痛苦,最後我要放一首歌,這是一個男變女的歌手十五歲寫的歌《友達之詩》,表達了只能做朋友的悲傷。聲音是沒辦法手術的,但這優美的歌聲表示她本身的底子就很好,聽完歌大家就自動解散吧!

「從醜陋開始出發吧!-中島美雪的多元情歌世界」演講記錄



時間:2010/5/11 am9:00-12:00
地點:東華原民院A206室
講者:綠黨性別支黨部召集人 宋竑廣
紀錄:陳聖光

一、中島美雪是誰?

一開始先給大家聽一些華語流行樂界翻唱中島美雪的歌曲,雖然我們不一定聽過原唱,但華語歌裡面大約有兩百首歌都是翻唱她的作品,所以你們絕對有聽過這些旋律。除了華人圈,她在日本的翻唱率也很高,例如德永英明。現在這首《乘在銀龍的翅膀上》就是本尊。

先跟大家介紹中島美雪的基本資料,有些人剛開始會以為是中島美嘉,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美雪可以說是第一代的「惡女」,不走偶像路線的個性實力派歌手。她是日本七零年代開創流行曲風的重要人物,主導了日後流行歌發展的方向。她在日本歌壇創下許多暢銷紀錄,擁有五首冠軍單曲。除了唱片之外,她也是一個很優秀的廣播主持人,還有小說出版、舞台劇和夜會演出。由於她深刻詩意的歌詞內容,在日本的成就接近於一種文學大家的身份。簡單來說,她把流行音樂的題材擴散的非常廣,不只愛情、友情或民族情感,連生老病死、銀河鐵道等你能想到的她幾乎都寫過。所以我說她像個文學家,把人世間的情感和事物都描寫的相當細緻。

二、沒有王子與公主的情歌

正常歌播完了,現在來播不正常的歌。我們今天要來介紹多元的情歌,有多元呢?先來看一段影片就會比較清楚了,這是一段有口白的歌曲。歌詞描述一個前女友打電話刺探現任女友和那個男人的關係,充滿了愛情中墮落、嫉妒和自我厭惡的情緒。我想讓大家看的不是戀愛有多美好的東西,而是比較負面的部份。現在這段影片是一個舞台劇的片段,可以看出來是一段有問題的戀情,雖然女主角渴望真愛,卻不斷劈腿。

她的情歌中充滿了情人間的算計、猜疑,和為了紓解寂寞硬黏在一起的複雜情緒。現在我們一邊聽這首《如履薄冰之戀》,一邊看歌詞。其實戀愛中充滿了自利成份,像這首歌的女主角明明知道自己在男方心中地位可有可無,但忍著不提分手,仍眷戀著相互陪伴的虛假關係。中島常常使用一些女性相關的物品細緻地描述女性心裡,例如化妝品,這是男性作詞者無法親近的經驗。

接下來這段影片大家注意一下,裡面的歌詞相當諷刺。描述男人追求女人時,自比為狐狸精的女方運用美色與手段勾引對方的欲望,抬高賣身的身價。冷眼對待只想上床的男人之際,又期待遇到能包容自己一切過去的真命天子。中島美雪寫了很多妓女歌,我在日日春的網站上整理了很多首放在上面。只想要肉體的男生,追求用化妝和謊言把自己包裝起來的歡場女子,兩個虛假的人在一起尋求真愛,顯的非常荒謬。副歌一直唱「我是黃色的狗,像月亮一樣美麗,請你來愛真正的我」,便透露了女人心中最深的想望。

現在給你們聽的這首歌非常悲傷,歌名叫做《如果世界從天空落下》,大意是說,因為太寂寞了,即使這個男人是殺手或流浪漢都好,如果世界從天空落下,我會用生命來保護他。

而這段影片是她在夜總會的表演,內容是說一個單親母親對女兒的祝福。在世人都不看好沒有父親的狀況下,只有母親和女性好友期待女兒的到來,並想像著小女孩長大後追求幸福的未來。可是好景不常,窮困的母親缺乏奶水,無力餵養小嬰兒,導致孩子漸漸枯瘦。母親的好友嫁給有錢人,女主角高興地對她說:「我們身邊終於有幸福的人,要連我的份一起幸福哦!」但不久又聽到流言,說朋友根本是男人在外包養的小老婆,正要告知朋友之際,發現對方已經吞安眠藥自殺了。最後,母親用盡全力將全部的寄託放在女嬰身上,強烈地希望女兒能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我簡單講一下歌詞裡有三個角色,一個單親媽媽,一個沒有爸爸的女嬰,和她的女性好友。她的歌像小說一樣,因此有私小說的美譽。像這樣很黑暗地表現母愛,是流行歌曲很少見的手法。中島大量地描寫女性經驗,表達女性元素,例如化妝、生產、哺乳等等,通常是男人很難理解的。
看完了中島美雪描寫的女人,接下來看看她如何表現男人。這首歌是一個想疏遠女友的煩躁男人,盡量避免爭吵的場面,故意不接電話,想讓感情淡下來。男人抱怨女人總是要求承諾,不懂浪漫,使戀情黯淡失去了先前的色彩。

她的男主角不是白馬王子,也不是全然的壞男人,與其說是各式各樣的人,不是說是一群寂寞迷惘的男人,遇上偶爾沉淪的女人。她的歌曲中有很糟糕的男人和女人,有很糟糕的單戀和畸戀。很多喜歡中島美雪的人,把她視作恩人,因為流行歌壇中不會有人為這些不光彩的人寫歌。但這些人卻可以在心情變的很負面、極度自我厭惡時從她的歌裡找到慰藉。

「每次我只希望得到愛,為什麼總是沒有愛的人來搭訕?」一個流鶯和遊民在城市街上相互對唱:「這個城市是為了努力工作的人所預備,大家見了我都像看到污穢的東西般趕緊閃避。」她唱出了城市底層階級人們的心聲:「凍僵的兩人相遇了,彼此身上都沒有剩下什麼能給對方,只能希望不再受傷。」

三、比戀愛更重要的事

她曾寫過幾部小說,試圖表現底層人民的性格和成因。最常被她的歌曲所稱頌的,反而是在世俗眼光中墮落的人們。在中島的角度下,真情的定義變得很奇妙,屏除了外在條件之後,超越物質的愛情才顯得令人動容。

她的歌詞很厲害,唱腔很隨性,利用日常生活的場景,描繪出很普遍的情感。很多歌詞會追求當代的用語潮流,但她卻維持一種白話的風格,反而在二十、或三十年後聽起來更經典,因此能夠超越流行,透出更燦爛的光芒。

從剛剛聽到現在,你們應該可以發現,中島美雪擁有很多變的唱腔,她有「七彩歌姬」之稱,可以隨著歌曲情感變換不同的風格。例如這首《我們的將來》,她故意用一種虛弱不經意的方式,唱出「我們的未來應該一直都是不錯的對吧?」,結尾卻很奇怪地帶出戰爭,還有這個嘆了一口氣的唱法。注意聽,我等一下再來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奇怪的聲音。

這首歌最奇怪的地方是最後一段,提到電視裡有戰爭發生的報導,但女主角最在意的卻是眼前的牛排。這段男女主角的戀情是很不安很沒有把握的,這種焦慮佔據了兩人的心情,使他們沒有心思去關心國家大事或更嚴肅的事情。她其實並不想苛責大眾對公眾事物漠不關心的現象,因為這些人也都是受苦的人。但是這些嚴肅的事情還是很重要,比戀愛更讓人憂心。所以這首歌最後出現了核爆倒數的讀秒,似乎暗示人類的時間越來越少。雖然你的戀愛很重要,但彰化的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可能二十年後你的家就不見了。

即使你不管比自己以外更大的事情,那些事情最後還是會反過來管到你。因此中島最後還是給了聽眾一點希望,把讀秒的最後一秒接到人們見面互道「幸會」的聲音。中島的作品被收錄在日本中學教科書中,可見她的地位有多重要,不只是一個流行歌手,更接近文學家的影響力。

現在終於要來放一些比較正面的歌了。剛剛都是一些奇怪負面的作品,這首是禮讚新生命的到來,並強調受苦將成為祝福的經歷。正因為有了這些刻骨銘心的回憶,才令人理解什麼叫做「愛」:「有你的這個世界真好,歡迎你來!」、「記住你被歡迎來到這世上,記住我們相遇的點點滴滴,一起相處過的一切回憶。」這個歌詞非常勵志,她期許人們能從離別和哭泣中解放出來,讓哭泣轉化成出生時充滿希望的瞬間。大家看剛剛那段影片,猜猜看她當時幾歲?那時她已經五十七歲了,她真的是一個美貌有才華又活力十足的女性。

我們最後來聽一首層次更高的作品,她後期進入比較玄學、近乎宗教情懷的創作,她認為人要超脫痛苦,必然得進入更高層次的範圍,這首歌叫做「記憶」。「如果出生前的一切都記得的話,還得去找已經不存在的人,那樣或許太心酸了。」、「獨自被生下來的時候,不管是誰手上都握著一封信,透視未來,卻又無法解讀的信。」有個歌詞很奇怪,那個信到底是什麼信呢?大部分歌迷都認為是掌紋,不管是多麼快樂的記憶都要忘記,因為未來的緣份已經註定了。

樂評平原康司說,中島美雪的歌在愛情的狂亂中,其實充滿冷靜透視的眼神。她的作品被認為是透過利刃刺穿你的心,才能獲得救贖。因為如果已經跌到谷底,就不會再往下跌落了。

Q&A時間
問:她寫這麼多歌都是她自己的經歷嗎?
答:
對,這是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一個人的經歷當然不會這麼豐富,但是她是一個很善於觀察的人,尤其觀察那些低下階層的人。她其實不是給你一個很偉大的夢想,而是用一些微小平凡的事實,闡述人的價值。

問:可不可以談談她的成長背景?在你的分析中,有時後會出現「妓女」兩個字,但在談到日日春的組織工作時,又會轉換成「性工作者」,是不是刻意的?
答:
根據她一個半自傳的小說中,提到她成長於北海道的過程,北海道是一個日本人認為很適合用來逃避散心的地點,因此聚集了很多五湖四海的人,彼此開心相聚,卻不過問彼此的未來。
另外一個關於「妓女」的用詞。其實在她的日文原文歌詞裡,會刻意使用一些貶低的詞來稱呼歡場女子,但在歌詞情境中她又使用巧妙的手法來轉化,使得這個詞不帶貶意。她有個小說叫做《提問的她》,我把小說全文翻譯在我自己的網站上,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去看看,可以比較瞭解中島美雪對歡場女子的看法。

問:是什麼因緣際會下開始研究中島美雪?
答:
因為日劇「無家可歸的小孩」很紅的時候,被主題曲吸引了。讓我開始對她的作品好奇,裡頭有句歌詞說「想用聽診器聽大樹溪水的聲音」,是很有詩意的意境。加上她的曲風很朗朗上口,詞曲配搭的非常好,就像被捲入一個莫名其妙的漩渦一樣,非常地打動我。就越聽越多,讓我覺得這個女的真是太厲害了。後來發現中譯常常會有很大的問題,因此開始找一些比較好的翻譯,或是自己來翻。

問:關於她歌詞中的低階層人民,有沒有提過晚近加入主流社會的邊緣人物,例如外配、原住民等等。
答:
這些族群好像沒有,但她很強調一點,認為人生而平等。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系列演講(九):流亡異鄉


本計劃支持課程「多元文化、公民與人權」(謝若蘭老師)邀請「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索朗多吉(Sonam Dorjee)蒞臨本校演講。敬邀參與!

時間:2010年5月18日晚上6-9點
地點:原民院A313教室
講者:索朗多吉(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秘書長)
講題:
6-7PM:「逃離西藏紀錄片」
7-9PM:「演講:十七條協議與西藏問題」

講綱:
第一個小時播放電影《逃離西藏》(ESCAPE FROM TIBET,50’min):敘述西藏難民為逃離中國的壓迫,徒步翻越喜瑪拉雅山脈的艱難逃亡經歷,卻仍面臨困頓的未來與無盡的思鄉之情…。

第二個小時專題演講:《十七條協議》與西藏問題:1951年5月21日,北京政府與西藏政府代表簽訂所謂《十七條協議》的前後過程,介紹簽訂之前西藏政府的立場,談判的過程以及結果等。

講者介紹:
西藏大學藏文系畢業
1999-2000年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政研所
1992年流亡印度
1993年考進西藏流亡政府公務員
2002年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台北〉

本計畫由教育部顧問室支持,相關消息請參閱計畫網址:http://multiculturalism-ndhu.blogspot.com/
本次活動可匯入電子學習履歷,參加同學請記得攜帶學生證出席。

敬邀參與!!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多元文化震撼教育」演講記錄



時間:2010/5/4 19:00-21:00
地點:東華大學原民院A313
講題:多元文化震撼教育(The many kinds of discrimination)
講者:旅日美籍英語教師Sarah Elizabeth Snyder
紀錄:陳聖光

一、多元文化背景介紹

大家好,我是Sarah,去年九月開始到日本教英文。我生長於美國的Arizona州,請大家相信我今年還很年輕(二十三歲),我畢業於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主修文學、創作和電影。我媽幫我取了個小名叫做風滾草,大概是她認為我像這種植物一樣很喜歡到處亂跑,後來證明我也的確如此。

首先給大家看一下這段影片,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海膽,覺得它很好玩,但只有在它不動的時候才敢吃它。我很樂意享受世界各地的美食,因此我藉著教英文的機會,跑了很多國家。這幅地圖上標出了我去過的國家,老實說當初去日本不是非常容易,因為我一句日文都不會講,在那邊也沒有認識的朋友。之前我還去過紐西蘭、英格蘭、愛爾蘭、泰國和韓國。其實在我決定下一個目的地之前,我心裡完全沒有預設接下來要去哪裡,一切都是因為機緣或透過朋友介紹。

這張照片是我和日本的學生合拍的,她們真的很~~可愛!我先回答剛剛那位同學的問題,我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在日本的成就感比在美國高,因為日本學生相較之下真的非常認真。作為一個外國人,在日本高中裡每天都有驚喜,你很難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他們會抓住我的頭髮,驚嘆我眼珠的顏色,說我看起來和他們如此不同。學生甚至會在我假日逛街時巧遇後,彼此打電話說在哪裡遇見我正在購物,然後他們會說:「真的?她真的做了這些事?」所以有段時間我蠻怕在假日出去被學生撞見。我教書的學校位於大分線佐伯市。那裡離最近的大都市大阪有四小時車程,所以那裡的交通和便利性並不高。

二、文化衝擊來自何處?

日本和美國是非常不同的地方,我必須適應新的食物、朋友、工作、和休閒活動。我的家鄉是個大學城,到處都是年輕人,充滿了年輕人喜歡的娛樂設施和休閒空間。但在我落腳的高中,那裡除了青春期的高中生之外,都是老人家,公園裡常常看到老人們坐在長椅上,幾乎沒有其他年輕人。對美國人來說很重要的起司(cheeses),在日本買不到,我必須學習接受那些我以往很不習慣的味道。因為其他食物都不合胃口,有段時間我只能吃白飯度日。

也許因為語言隔閡,很多時候沒有人願意和我說話,我常常一個人生悶氣、流眼淚,卻無人傾訴。在美國我每天跳舞,但在日本沒有可以跳舞的地方。我對舞蹈有極高的熱情,但在那裡沒機會發洩我對舞蹈的熱愛。

這段影片是我在日本租的公寓,那天心情不太好,但我盡量找一些令人開心的事情拍下來。大家可以看到我住的地方不是很大,尤其衛浴空間非常小。我也準備了日本過冬必備的被爐,那是一種暖爐、棉被與和室桌結合的禦寒設備。我的房東告訴我,他特別為了我貼了新的壁紙,還是夜光的熱帶魚,所以我晚上睡覺時得望著會發光的牆壁睡去。老實說,那裡不是很乾淨,很多角落都蠻髒的。

以下是我去日本以後發生的大事記:我男友跟我分手、我不喜歡我的工作、我不再跳舞、很想念我在美國的貓咪、常常用Skype向父母哭訴、因為寂寞和生活不順利我幾乎每天都生悶氣並流淚,我甚至不喜歡我自己。

雖然我告訴前男友我只在日本待一年之後就會回去,但他還是跟我分手了。我的學校用填鴨式的方式要求我的英語教學,把上課這件事變得很無聊。我幾乎沒有休閒生活,有次我問當地人有沒有可以跳舞的地方,他擺動扭了幾下問我說:「像這種的嗎?」我說:「ㄟ……對啦,但有一點點不同(我以前是跳騷莎的)。」

很多因素導致我必須面對日本人異樣的眼光:作為一個美國年輕女子,加上語言不通,他們常常對我有些「特殊待遇」。我的學生會指著我說:「你怎麼這麼年輕?」但他們這些高中、國中生都比我年輕啊!其他日籍英文老師也會問我同樣的問題:「你這麼年輕的女孩子為什麼要來這裡?」因為大部分他們接觸到的外籍老師都大概三十歲左右。

他們也常常用日本標準要求我,不可以誇張地講話談笑,要像個優雅的女孩。我問對方,如果我是個男人,就可以不顧形象地大笑或大聲喧嘩嗎?對方說當然可以。當下我真的很生氣,只能心裡在吶喊:「我不是日本人!」

三、多元身份的時代

我不能選擇自己生在美國這個事實,但很多人對美國人懷有很強的偏見。有些人討厭我,因為我的母語是英語。他們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自己必須要學習另一種平常不會用到的語言。作為美國人不是我能選擇的,但到了日本後,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我漸漸理解這些討厭學英文的學生他們的想法。這就像我每天都說英文,卻被強迫學習西班牙語一樣。學習一種新語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你並不享受學習過程的時候。

有天在我在學校分享自己多元的血統,我擁有來自愛爾蘭、法國等歐洲國家的祖先。然後我問班上同學有沒有人和我一樣,不是純正的日本人時,沒有人舉手。但其實有四分之一的日本學生有中國或韓國的血統,可是他們如果承認,就會被其他日本同學排擠。

大家看得出來這張照片裡誰是日本人嗎?當中除了我之外,其他的東方臉孔都不是日本人,但未經說明其實看不出來。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小,以「人」為前提的話,我們或許不能選擇自己的族群和國籍,但我們可以試著學習瞭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和眼光。我常騎單車去公園,幾乎每次都有小朋友指著我說:「你看!是外國人,是外國人耶!」我不曉得他們為什麼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要這麼驚訝,也許在日本的想像中,每個出現在他們國家的人都應該要長得像亞洲人。

最後我要分享一個糗事,日本人很喜歡泡溫泉。我第一次泡溫泉的時候,以為像SPA那樣,是個可以水療和按摩的地方。結果到了現場我只分到一小條毛巾,我覺得很害羞,遮遮掩掩地入池。然後我的朋友看到我,都很興奮地抓我的胸部,但我想這不是日本的習俗,只是因為他們沒看過美國女生的胸部。

現在我可以自己下廚做一些日本食物了,而且我喜歡日本食物。說實在的我沒有真的很想回家。我已經習慣了日本的一切,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嚇到我了。我很珍惜在日本的那段時間,對我的人生來說很有意義。

Q&A時間
問: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有點像,你在那邊有學到一些漢字嗎?
答:有,我的學生有教我寫一些簡單的漢字,也告訴我關於這些字的故事。

問:日本之後,你想去哪個國家?
答:
我想回美國,因為那裡可以跳舞(笑)。但我沒有真的決定下一站要去哪兒,就看到時候有什麼機會囉!

問:談談你所認識的日本職場文化。
答:
我有個朋友是日裔美籍,他很不習慣日本企業文化。例如在美國,工作做完了就可以回家,但在日本,如果你上司還沒走,或大部分人的加班時間還沒到結束,你就得留在位子上。我的學校不准我請病假,就算我因為不舒服什麼都不能做,還是得坐在辦公室咳一整天。後來他們讓我回去休息,但必須開一張醫生證明。我覺得這太不人性化了。

問:為什麼那個英文老師,就是照片中出現過的那位要討厭你呢?
答:
因為她在日本四年,她很想能留到第五年後拿到居留許可,學校幫她申請但沒過,所以她必須離開。而我的教學方式比較活潑,學生們比較喜歡我的教法。她很想讓這份教職可以長久地教下去,她也很享受在日本的生活,她可能認為我破壞了她的居留計畫。

問:你會不會因為接觸到日本文化,想要成為日本人?
答:
除了我的學生,大部分的日本人,譬如教我日文的老師,永遠只說日文。他們不會考慮我聽不懂,常常用日文談得很開心。我想我永遠都當不了日本人,但我朋友不同,她很瞭解日本禮儀和用語,但她也不想當日本人。而且我的媽媽和貓咪也不會准許我不回家。

問:像你這麼年輕的女孩,如何面對這麼多的文化衝擊?
答:
我總是告訴自己,就像前男友告訴我的,如果待不下去就回家吧!雖然我不是很喜歡在日本的生活,但總能從中找些樂子。譬如我的學生們都很可愛,我也常常在課堂上找出讓我開心的事。

問:談談你在台灣遇到的文化衝擊。
答:
我在台灣遇到的事情還沒有很多,這是我第一次來台灣。首先我要非常謝謝若蘭老師這次熱情的接待。我很喜歡這裡的美食,好像比較少負面的文化衝擊。這是我昨天看到原民舞團的表演,我喜歡他們的演出。這裡的人比較熱情,願意用英文和我交談,但在日本我常常是一個人站在旁邊發呆,雖然我知道他們的沉默只是因為害羞。然後這是我體驗的工藝課程,用草做的小蚱蜢和陶藝作品。前兩天我們去了立霧溪和七星潭,還吃了活跳蝦和其他從沒吃過的東西,打扮成阿美族公主等等,很棒的出遊和難忘的飲食經驗。謝謝大家願意接納我!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死刑,行不行?!」演講記錄



時間:2010/4/27 19:00-21:00
地點:原民院A313
主講: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林欣怡
紀錄:陳聖光

一、為什麼要提倡廢除死刑?

王清峰下台前後,台灣社會開始討論廢除死刑的爭議,剛好今天有機會來和大家分享,這是我面對媒體後,第一次公開對廢除死刑的議題發表演講,希望大家能把握最後一小時討論的時間。我希望第一個小時,由我先就台灣目前擁有死刑的狀況做一些說明,因為是研究所的課程,我準備比較多資料類的說明。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出身社工背景,不是唸法律的。因為在工作經驗中,面對個案的困境,感到制度面的僵化,當時剛好是一個司法改革開始風起雲湧的年代,1999年起投身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我接觸的第一起死刑判決,就是蘇建和案的三名受刑人,當時的感受相當震撼。2000年我遇到現在已被執行的死刑犯盧正,大家應該都不記得他,因為沒有這麼多人權團體和律師幫他申訴。當時我們機構介入,他的案子正在重新調查,雖然不代表有平反的機會,但我們都還抱著一絲希望。直到有一天突然接到盧正的死刑已經被執行的電話,我才驚覺所謂的死刑,是一種天人永隔,無法平反的處罰。這也是我開始投入提倡廢除死刑行動的一個契機。

廢除死刑聯盟是在2003年成立的,聯合了台灣幾個有明確廢除死刑立場的人權團體。在此之前,例如台權會,通常以救援或平反為主,直到陳水扁上台,當時喊出人權立國,陳定南也提出廢除死刑的口號。政黨輪替的背景,使得廢除死刑的想法浮上檯面,帶動社會思考國家權力的霸權。當時司改會開始想是否要拉高層次,從提倡廢除死刑著手著手。當時還不叫做「廢除死刑聯盟」,叫做「替代死刑」,希望可以避免大眾誤解,擁有溝通的機會。但是承諾逐步廢除死刑的政府,卻沒有什麼具體作為。因此2006年,我們改名為「廢除死刑聯盟」,把目標明確地表達出來。

二、廢除死刑的趨勢

大部分人對於廢除死刑都有一些疑慮,例如犯罪率變高、被害人得不到正義、善良百姓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等等。首先我要澄清,我也和大家一樣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絕對不想看到社會秩序受到威脅,但是我們想問的問題是:「我們真的認識死刑制度嗎?死刑真的是恢復社會秩序的萬靈丹嗎?」

看一下國際趨勢,全球有139個國家已在法律上或慣例上廢除死刑,58個國家保有死刑,其中只有18個國家在2009年仍執行死刑。也許有人認為文化和國情不同,但在亞洲國家中,維持死刑且確實執行的國家不到一半。

死刑的形式也是討論重點。怎麼死比較人道?大致上有槍決、絞刑、電椅、鞭刑、注射毒物、斬首、石刑等等。有趣的是,在日本執行死刑時,會安排多位劊子手,讓執行者避免殺人的內疚感。日本針對退休劊子手的研究也指出,很多人因內疚得到心理疾病。事實上,透過國際特赦組織的短片我們可以發現,任何執行死刑的手法,都須經過不人道的痛苦。死刑犯的家庭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受害者,死刑存在成為一種暴力迴圈。

死刑若要達到嚇阻效果,就必須有降低犯罪的因果關係,然而許多罪犯在犯下罪行之前,根本沒有思考到可能被判死刑的結果。就像小孩犯錯時,常常想著自己不可能被抓到一樣。經過實證研究,死刑與犯罪率沒有直接相關,例如加拿大廢除死刑後,犯罪率反而逐年下降。與其誇大死刑存在的效果,加強辦案正確性反而較能嚇阻犯罪。然而,影響犯罪率的因素很多,台灣從2000到2008年並未執行死刑,犯罪率不增也不減,因此死刑和犯罪率的關係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相關。

三、台灣的死刑制度

在台灣,被判死刑的人充滿了階級色彩,大部分屬於教育程度低、勞工階層、初次犯罪,且沒有能力自行聘請律師者。台灣目前存在著四十四名死刑犯,他們大部分沒有聘請律師為自己辯護,而公設辯護人對他們的案件卷宗瞭解程度很有限,也讓人質疑當中的公平性。從各國歷史紀錄看來,死刑通常執行在中下階級和少數族群身上,且不少用在剷除政治異己的手段上,例如台灣的白色恐怖。

以台灣的死刑犯爭議來說,常常有三個疑點:缺乏直接證據、遭警方刑求逼供、依照被告自白或同案自白定罪。依據美國的研究,約有7%死刑案件中是冤案,吊詭的是台灣支持死刑的民意和認為司法不公正的比率一樣高,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不可能有機會成為冤案的主角。

死刑在一個司法體系有缺陷的環境中,真的是一種公平的處罰嗎?在有些案件中,有錢人可以和解,窮人只能拿命來賠。而無罪推定時的執行瑕疵、第三審未設辯護律師等制度,都有損死刑犯的人權。判處死刑之後,死刑犯的家屬往往必須面對龐大的社會壓力,因此,死刑到底懲罰了誰?如果我們回頭來看民意,台灣民眾真正贊成的執行死刑嗎?其實從數字上可以觀察,大部分人期待的是一個足夠替代的方式,達到教誨和懲罰的功能。

另一個爭議點是被害人的權益,死刑之後他們真的獲得正義了嗎?讓我們換個角度想,除了案件中生命被剝奪的一方外,死刑犯的家屬才是真正被懲罰的人。被害者的需要是非常多樣的,死刑只是國家「殺人了事」的手段。有些家庭需要金錢援助,有些人需要心理輔導的重建,但目前這些需求缺乏完善的社會照護和支持系統來滿足。只是奪走加害人的生命,無法在實際上幫助到這些被害人和他們的家屬。也許我們可以思考「恢復式正義」(restoration justice),一方面加強對加害者的感化,幫助他重新融入社會;一方面盡力恢復被害者與其家庭回復到案發前的生活。

犯罪被害人權益的保護行動往往由民間機構發起,來得比官方更能體察民意需求。美國、日本和德國都有機構投入,台灣還很缺乏這方面實際的行動,也許透過這次對廢除死刑的討論,會有更多人願意關心這一塊。就我接觸死刑犯的經驗中,我覺得最奇怪的事情是,我們在犯罪者最壞的時候把他抓到了,卻在他有機會開始悔過時把他殺掉。

目前國際的趨勢,都傾向暫停死刑執行。如果我們都同意死刑制度有無法否認的缺失,例如一輛故障的汽車,總得先路邊暫停,才有機會找出真正的問題和解決之道。

四、現場聽眾討論時間

問:為何在前陣子廢除死刑的議題沸騰時,相關組織沒有適時提出正式的說明和討論?
答:
我要澄清一點是,在媒體上沒有看到我們的聲明,不是我們沒做,是媒體不報導。回到王清峰的發言爭議,其中一點是抨擊她未提出廢除死刑的替代措施,我不是要幫她說話,而是先告訴大家事實的經過。早在1999年,她就徵詢過我們的意見,想就監獄的教化策略和替代方案提出一套完整的說明,來說服反彈的民意。但在討論最激烈的時候,我們召開的記者會在媒體報導上曝光率很低,造成大眾認為我們沒有就此對話。然而直到三月初法務部長下台後,才開始有記者就平衡報導的目的,來採訪我們的意見。然而,我可能講了半小時,最後只被剪了一句話,而且是不需要來問我大家也知道的事。當然我承認我們在媒體公關的策略上可能還不夠完美,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和社會對話的機會,這點是肯定的。

問:請問你們有沒有想過廢除死刑之後的替代方案?
答:
在國外,例如歐盟,廢除死刑成為他們的外交目標之一,他們也很樂意和其他國家分享和參考。但是配套措施依照社會民情,必須在與民間對話的過程中,逐步地推演出來。例如我們目前想到的一個方法是,讓被害人家屬陪同審議。廢除死刑之後的作法有很多可能性,加害人家屬和被害人的樣貌也很多樣,就連我們組織內部也存有爭議和辯論,因此目前還沒辦法提出一套比較具體的做法。但可以確定的是,廢除死刑之後不代表司法空窗期,壞人全部從監獄中跑出來之類的。

我演講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如果是我的親友受害,我還能支持廢死嗎?以前我會說我要原諒,但接觸到更多受害者家庭後,我認為我現在無法輕易地說出這個答案。因此我更要推動廢死,因為我希望如果不幸有這一天到來,當時已經有了健全的配套措施,可以支持我走出這樣創傷,也可以有效的教誨加害人。
我不想舉白冰冰女士的例子,因為我媽媽就是她的忠實粉絲,我也不是要故意和她作對,只是大家可以想想,陳進興已經伏法十年了,為什麼她現在每次提到這個話題還是這麼痛苦呢?受害人家屬真的能透過死刑,得到情緒上的安慰和解脫嗎?

問:冤案發生時,如何看待誤判的司法體系?
答:
台灣目前已經有冤獄賠償法,但人都死了,到底誰可以去重啟司法重審呢?死刑的執法人員,一定也會有殺人的心理陰影,從日本研究來看,這種創傷是會延續一輩子的,而國家體系並沒有關照到這部份的需要。從宗教觀點來看,國家機器不應該逼迫個體去犯殺戒,因此死刑的存在真的很難有正當性。

問:就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國家可以代替加害人執行報復的權力,在現行的憲政法制下,每個人犧牲些許的個人自由,來維護社會秩序,似乎是最恰當的方式,不曉得執行長的看法如何?
答:
以牙還牙轉化成刑罰體制的過程中,也許應該加入更多教化責任,否則只是用比較文明的方式殺人罷了。假如真的讓死刑存在,也許能從刑法法條移到民法,讓償還刑罰的屬性更加明確。

問:王清峰下台風波對廢死運動的影響?
答:
雖然有很多反對意見,但不可諱言的是這次事件,開啟了討論死刑議題的空間,很多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人,都開始在媒體上發表意見。而且這個討論原本具有的菁英色彩,也因此普及到大眾民意之中,也許台灣有機會走出新的一條路。

問:就法律觀點而言,廢除死刑之後仍有許多配套措施的空缺,請問主講人的意見?
答:
我認為與其苛責死刑相關的法條,不如批判偵查和審議的矛盾,往往在缺乏直接證據的狀況下,加上法官不願負擔責任的鄉愿,使得判決一拖再拖,畢竟證據才是定罪的直接原因。現在的問題是,還沒有大法官願意負擔釋憲的壓力,以此達到廢除死刑或暫停執行的結果。若我們的國家能宣示暫停執行死刑,從社會科學的觀點來比較和執行死刑時期有沒有差異,才能幫助我們理解下一步的決定。

問:社會所期待的正義模式究竟長什麼樣子?是幫助犯罪者回到正道,還是讓他得到相對的懲罰,哪一個才是受害者家屬的期待?
答:
我認為開啟對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所謂「應有的懲罰」因人而異,第一步應該是否定獨尊死刑的立場,我們要求的不是立即廢除,而是從長遠目標來看,朝廢除的目標前進。政府在促進討論的具體作法上,根本看不到誠意,官員只在乎不要激化民意和影響選票。在台灣社會中,你想推動任何改變都必須直接面對民意的質疑,這是我們不能逃避的問題。也只有在不斷質疑和辯證中,才能出現建設性的討論和提議。把公民當成主體,才是討論的先決條件。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系列演講(八):同性戀與異性戀的文化對話


本主題演講共計三場次,由「綠黨性別支黨部召集人」宋竑廣先生主講。各場次分別為:

一、
講題:從醜陋開始出發吧--中島美雪的多元情歌世界
時間:5/11(二)9:00-12:00AM
地點:原民院A206
講綱:
每次聽中島美雪的情歌時,我總是覺得,只要我們能容許醜陋的話,就會發現情歌/愛情故事原來可以、早就應該如此地呈現出多元的內容。比方說,不是美好的人們、白馬王子與白雪公主的故事;而是大家除之欲快的、妓女與流浪漢愛情故事。比方說……

二、
講題:太陽與月亮的兩種解讀--從同性戀看異性戀
時間:5/11(二)7:00-9:00PM
地點:原民院A313
講綱:
從接受異性戀思想開始,由講者的同性戀身份覺醒,展開迥異於異性戀的世界觀,並藉此探究隱微在生活之中,奇妙的異性戀(而不只是男女)世界。或許,比異性戀更清楚異性戀;也或許,能藉此透視以異性戀關係來架構的文化。以上,是透過人權保障的多元文化社會之一例。

三、
講題:多重的平行世界--從同性戀到異性戀或其他?的同性情慾行為
時間:5/12(三)8:30-10:00PM
地點:玉山神學院203教室
講綱:
成見也好,偏見也罷,作為被社會觀察、定議的一個同性戀;試圖透過這種外來的「探索」來探索回去,最後找出也不是跨性別的(那就是要介紹、知道之後才能說也不是喔)、另外幾種難定義的有趣異性戀。人類社會有很多種,讓我們來相互照見一下。

從接受異性戀思想開始,由講者的同性戀身份覺醒,展開迥異於異性戀的世界觀,並藉此探究隱微在生活中,奇妙的異性戀(而不只是男女)世界。或許,比異性戀更清楚異性戀;也或許,能藉此透視以異性戀關係來架構的文化。以上,是透過人權保障的多元文化社會之一例。

講者介紹:
32歲,男同性戀,地球人,綠黨性別支黨部召集人,文章主要見於台灣立報、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偶爾會去朋友小Q的廣播節目「音樂啟示錄」串場。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喜歡胡思亂想跟認真做一點社會運動的事情。很愛唱歌,常常在網路上找聽眾,歡迎報名。

各場次演講歡迎踴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