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從「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參與工作看原鄉社會工作

新移民、原住民與弱勢群體社會福利議題課程講座

題目:從「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參與工作看原鄉社會工作

時間:20101222 ()下午35

地點:原民院A337教室

壹、家婦中心現況敘述

l 「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簡稱家婦中心)設立宗旨建立及保障原住民家庭及婦女之權利

l 民國91 7月 即開辦,至今設置57個家婦中心,183位工作人員(社工員、助理),儼然成為原鄉的「小社會處」,提供社會福利以滿足原住民個人、家庭、團體、部落之需求

貳、家婦中心之設立帶來的益處

l 提供部落之住民有多方面的服務(個案、團體、社區、方案等)

l 建立部落資源網絡建構

l 鼓勵原鄉在地之組織服務自己族人

l 由原鄉族人服務自己的族人

l 培力原住民工作者:大量培育原住民工作人員進修、並取得社工學位

參、原鄉家婦中心目前碰到問題

l 工作人員:人力流動率高、 專業知能 需再成長

l 母會:專業督導不足(母會非專業背景、母會督導非社工背景)

l 單位之間配合不足

l 社會資源缺乏

肆、台灣原住民族相關問題

一、人口弱勢問題

二、醫療問題

三、文化斷層問題

教育:原住民教育程度低、輟學率高

四、原住民平均所得低

五、社會福利

1.原住民的生活痛苦指數偏高、失業率高及平均餘命低

2. 家庭生計問題

3.失業率高

4生活適應問題

5.家庭功能式微

伍、原住民族集體的文化福利權

l 獨特歷史文化背景,生存空間、對弱勢發展機會結構條件

陸、原鄉社工發展:東西方社會脈絡的不同

1.社工專業源於西方社會脈絡

2原住民族部落的經驗與處境的適合性

柒、原住民傳統文化與西方社會工作的關係

一、原住民各方面的生活困境與其家庭的 失功能

二、優勢文化與社工專業的霸權

四、政策為基礎解決原住民社會問題

五、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概念融入社工專業處遇

六、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社工專業價值的衝突

捌、從傳統文化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反省

* 傳統部落文化與現代主流社會的衝擊,族人適應社會困難

* 傳統部落價值規範受到大社會環境影響有不同概念轉變

* 傳統部落文化對族人個體涵化程度

* 族群文化對個體的制約勝過主流社會法律

* 傳統部落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安全價值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強調個人主義

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反省

* 社會工作教育如何面對部落類似文化價值衝突,針對原住民社工的知識、技術與價值面,提出正面與積極的回應是未來努力的空間。

* 社工專業不是一套公式,專業的知識可以容易從學校裏學習,但是技術與價值是要與原住民的真實的接觸與經驗的累積,並且有密集的討論機會作反思的基礎,才是學習之道

對原住民社工員的期許

* 1.發展並賦於原住民社會工作新意涵

* 2.提高文化敏感性、不斷自我反省,學習尊重、接納族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並搜尋族群文化背景後所蘊含的意涵與價值是相當重要。

* 3. 西方歷史社會與台灣原住民歷史社會發展差異:建構適合台灣社會台灣原住民工作模式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越南媽媽、台灣囝仔:越裔婚姻移民在台灣



主講人:馮涵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時間:2010.12.25 下午2:00~4:00


地點: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A313教室


跨國化及日益便捷的科技帶來大量人口遷徙。當今全球約有兩億移動人口,南方之間的移動已與南往北移動一樣多、移民輸出國與接收國的界線日益模糊、女性移民之成長比男性快、亞洲境內的跨國移動亦日趨頻繁。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過去十餘年,台灣湧入十餘萬東南亞裔女性婚姻移民,其中以越裔為最大族群。她們多透過仲介、來自湄公河畔農村、教育程度不高、來台定居兩年內就成為母親。雖然她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習得新語言、新文化、以及新環境所賦予的多重角色,然而隨著「新台灣之子」進入教育體系,台灣社會對於這些「不同文不同種」的母親是否稱職充滿疑慮,她們承受著許多負面刻板印象。事實上,我們對這些跨國婚姻家庭的日常社會化欠缺第一手瞭解、並且從未正視這群新移民所帶來的文化與語言資產。


為了彌補這些空缺,我以民族誌取向進行長時程、跨國多點的田野工作,採納discursive practices approach,視文化認同為日常生活實作經驗中,不斷協商、重組與再現之過程。七個居住大台北地區的台越婚姻家庭參與本研究四年餘。由孩子兩歲多起,我開始系統性地參與觀察家庭中的日常親子互動。我學習越語與越南文化,並遠赴她們的越南娘家觀察並訪問。所有影音檔皆轉錄為包含聲調、語氣、動作之中文及越語逐字稿,將日常互動作脈絡化分析。我嘗試由她們的觀點來檢視階級、性別、族群未必權力對等之情況下,跨國移動女性在客居地所可能遭逢的文化傳承、語言使用、自我建構等議題,以及在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中,如何展現她們的教養理念以及個人的agency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浪漫的條件:大眾文化愛情想像中的族群∕種族、階級、與性別


【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系列演講(三)


題目:

浪漫的條件:大眾文化愛情想像中的族群∕種族、階級、與性別

講員:陳慧蓉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謝若蘭老師(東華大學族文系副教授)

時間:12/14(二)14:30-16:30

地點:原民院A206教室


【演講大綱】
  
電視的常態性節目在1948年出現,一直到1975年,才有學者突然發現,怎麼美國廣告裡的女models總是家庭主婦賢妻良母的角色?(隨著世界各地做論文搶點數的研究生與老師大增,這些同樣的答案就跟複製人一般30年來在義大利、英國、希臘、韓國、台灣、點點點,不斷延伸)

1990年間南美洲的一些國度想要問,如果在我們國家裡有70%以上的人口是印地安原住民,為什麼廣告裡出現的有98%以上都是白人?2000年美國的非裔女性再也忍不住挑戰美國大眾文化的勢利眼——為什麼媒體的浪漫想像或氛圍中總不是黑皮膚的當女主角?

在台灣開電視或看報紙時,我一直想要問,為什麼講台語的女人不是賣藥的就是狠心的媳婦、婆婆、後母?為何華語有本土腔調在電視裡總是與美麗、帥氣扯不上關係?種田的好男好女難道沒有柔情者,浪漫只是白領中產的獨賣情調?同志只能情殺跟轟趴,或是主角的好朋友?

如果真要說到文化多樣,浪漫在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裡如何察覺?浪漫在客家文化裡應該不只是桐花吧?被僵化的印象、被階級化的族群、被製造的神話、沒被挑選的人們與故事。

有些(大眾)文化開始從真實人生中尋找靈感,有些大眾文化仍然不做回應,試圖掌控特定文化概念。浪漫沒有條件,缺的是更多不同的脈 絡與經驗,愛情的文化多樣性。歡迎同學們由自己的大眾媒體浪漫經驗中,提出對媒體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浪漫版本。


【講者簡介】
陳慧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傳播博士(2005)學術專長為符號學,性別研究與女性主義,跨文化傳播,影像研究;研究興趣有文化全球化/本土化,網 路社群與傳播科技,媒體與公領域,性別與政治。現為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2006年上學期媒體識讀課程獲教育部通識教育改進計劃--現代類,教育部顧 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計畫補助。

*本計劃由教育部顧問室支持,相關資訊請參閱\本計畫網址:http://multiculturalism-ndhu.blogspot.com/

*本活動由教育部【新移民與多元文化發展計畫】//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系【人權與多元文化課程】主辦

*參與紀錄可匯入電子學習履歷,參加演講同學請記得攜帶學生證出席。

*計畫聯絡人:馬慧廷助理,分機:5794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學生學習心得

Whith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s A Pedagogy of The Oppresed

人權與多元文化社會系列講座(二)

題目:Whithe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s A Pedagogy of The Oppresed
主講人:林怡君教授
時間:2010.12.1 PM2:30~4:30
地點:原住民民族學院A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