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社區型新移民服務據點:牛根草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型新移民服務據點資源調查
花蓮縣鳳林鎮牛根草社區發展協會訪談紀錄

時 間:2009年1月13日
地 點:協會會址(鳳林鎮公正街3號)
參與人員:總幹事蔡金仁先生、志工陳美珍小姐

一、協會成立過程
1. 牛根草94年8月成立,一開始以環保為主。民國94年鳳林地區出現三個家庭在週末撿垃圾,認為很有意義於是跟著一起美化鄉里環境。接續慢慢聚集越來越多鄉親投入撿垃圾的工作。時間久了,大家便集思廣益或許成立協會推動撿垃圾的工作,一開始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單純的撿垃圾而以。協會參與者60%以上為客家人,取名為牛根草主要是因為農田裡的植物學名叫牛筋草,其硬頸精神像客家人,取其意故定名為牛根草。成員都是在地人,年紀約四十歲上下,其中也有外配參與。

二、外配接觸與相關服務
1.民國94年開始陸續接觸外籍配偶,鳳林地區不到一萬人卻有極高比例的外籍配偶數。外配的服務工作上,從一開始的考汽機車執照到目前第二代的教育都涉入。

2. 早年客家與外省、原住民間的互動關係,因總幹事居住在南平、見晴一帶,屬族群交界地帶,認為環境好的原住民會到漢人學校讀書,但漢人學生不到原住民學校讀書。在鳳林地區族群間的界線較清楚,不太往來。但萬榮的消費是在鳳林地區。如鳳榮農會,行政體系上將鄰近村庄納進鳳林。菜市場都是客家人在賣菜,原住民少。另外,外配與客家間的相處,因為客家人節儉成性所以外配要存錢相對容易,因此,嫁到鳳林地區的外配對娘家的幫忙比較大。但跟其他地區相比,鳳林地區外配回鄉的比例比較低,比較少回娘家。主要還是跟勤於工作有關。相對的,也影響了第二代勤耕與讀,可能未來前途比較好。

3.鳳林地區外配以越南籍為多,為越南華人,會講客語,只是音有些不同。取外配的人口年齡層集中在40-50歲間,高國中程度,勞動階級。經濟條件不是很好。除非家裡的土地大領的休耕補助多。而外配進入到鳳林地區支撐起「拼經濟」的任務,開小吃店、採檳榔一個晚上賺三、五百元等,小鎮上的經濟市場多外配參與。

4.外配多定點聚集,如每星期六的夜市,鳳林地區的夜市已成為外勞外配的夜市。再加上鳳林為長壽村,外勞以家庭看護工多。外配媽媽、外籍看護工的差異,主要為融入在地生活的程度不同。

5.協會與鳳林地區的公部門合作開設相關課程,如與衛生局合作開辦健康講座等。在外配輔導工作上顧及到第二代。民國96、97兩年牛根草聘請一韓國外配媽媽成為專職的工作人員。目前專職人員共兩人。方案設計雖不針對外配,但電腦、識字班、美食、與衛生局合作的健康講座等,外配參與多。

6.今年(2009)重點延續過去的經驗,納入兒童相關計畫,過去只有課輔,今年申請兒童局計畫進行家庭輔導。兒童工作上最大的困難為第二代自尊心低落,在學校可能在言語互動上感到不受尊重。因此將焦點放在兒童身上。

7.曾與學校合作讓學生進協會工讀、實習。目前,協會人力參與上大概有十來個外配非常熱中牛根草活動。若以現狀來看,職訓課程如烹飪等可說是外配目前可著手的需求項目。